隋朝仁壽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盡管陰天綿綿,讓人多少感到有點壓抑。但在隋文帝楊堅看來是要下一場瑞雨的昭示,是天降瑞運的征兆。
在這一天,隋文帝祭拜天地、北祭馬祖,親授三軍符節,隋王朝大軍分兵三路,浩浩蕩蕩向塞外進發。朔州總管大將軍楊義臣為東路大將,兼行軍左元帥,率朔州軍兩萬走馬邑道出塞。越王楊素為中路大將,兼行軍大元帥,率領拱衛關中地區的守軍五萬走靈武道出塞。涼州總管太平公長孫晟為西路大將,兼行軍右元帥,率伊吾城邊軍二萬由伊吾道出塞。其中宇文成都為行軍先鋒官,率京師禁衛軍兩千,外加敦煌道守軍三千,共五千兵馬,由長安至敦煌道,會合西路大軍出塞。三路大軍均受行軍大元帥楊素節製。
這並不是隋朝的第一次北伐突厥,而是第二次。雖然這次出兵隻有十萬不到,比上次少了一倍,但此時楊堅的心情相比兩年前的的那次北伐突厥,更為胸有成竹。
上次北伐突厥的時間,也就是600年。隋朝動用了二十萬大軍,十六萬匹戰馬,已是隋王朝兩成常備軍,都是戍衛在京師的精銳之軍。再加上各種後勤輜重,各郡堆積如山的糧草,征用了不計其數的馬車牛車,僅所動員的後勤民夫就達百萬之眾,平均一名士兵就要有五名民夫來進行後勤援助。
但得到的收獲太少了,隻是讓東部突厥部落的啟民可汗臣服而已,但像達頭可汗,都藍可汗,阿波可汗等突厥首領卻利用隋朝大軍不敢深入大漠的缺點,逃到了漠北。可是當大隋大軍一退,他們又死灰複燃,重新回來,仍然逍遙塞外,殺大隋邊民。
戰爭其實拚的是國力,雖然大隋朝鼎盛,各大官倉物資蓄積之豐,是曆朝曆代所難望其背頂。但在短時間內百姓卻經不起太大的折騰了,他們也要休養生息啊。
對於隋文帝這個愛民如子的帝王來說,他是不會忍心讓百姓頻於奔命的。所以隋文帝隻能選擇了容忍。
可是兩年後,也就是602年(仁壽二年)。因為宇文成都的橫空出世,隋文帝終於決定再一次出兵北伐,徹底消滅不臣服於大隋的突厥部落。
禁衛軍軍營校場上,文武大臣和一幹兵將嚴正以待的站立在校場上。其中最為顯眼的是左邊的那兩千裝備優良,最為精銳的京城禁衛軍,均身著一身黑色明光鎧,頭戴鷹棱盔,後背圓盾和一壺羽箭,馬鞍上掛著一石騎弓,左腰挎一把橫刀,手握著不一樣的長兵器。遠遠給人感到一副肅殺的感覺。
在校場中央,點將台上一位宦官正拿著聖旨在宣讀北伐突厥任命將領的名單。隋文帝則坐在點將台上的右上側,俯瞰校場中的眾兵將。
點將台下,此時宇文成都正頭戴一頂雙鳳金盔,身穿一件鎖子黃金甲,拿著九曲鳳翅鎦金镋,器宇軒昂站在點將台下的校場上;他右邊站著是一位40出頭,身高八尺,和宇文成都差不多。
此人正是越王楊素,楊素也是一身戎裝,頭戴虎金盔,身穿鎖金連環甲,兩眼時不時迸出精光,閃耀那種讓人不易察覺的興奮,外表上整個人給人一種精悍勇猛的感覺。但他並不是有勇無謀,他可是智勇雙絕,而且為人狠辣,許多和他共過事,占了他風頭的人,都被他害死,比如其中的一位隋朝有名的將領史萬歲(注1)。
“有請行軍大元帥楊素和行軍先鋒官宇文成都上點將台。”台上的宦官在宣讀完聖旨後,望向台下的楊素和宇文成都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