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血壓患者的日常生活保健2
二、高血壓患者養生保健
高血壓非藥物綜合調養的意義
通過早期開展非藥物措施幹預,減少或消除個體及人群的危險因素,降低高血壓的患病率。在成人及少年兒童的高血壓一級預防措施研究中,均證實了非藥物措施的顯著效果。非藥物的綜合調養措施對於改善人們的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大有幫助,已被列為預防與控製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基礎。
(1)控製輕型高血壓
輕型高血壓(收縮壓140~159毫米汞柱,舒張壓90~99毫米汞柱)占高血壓2/3以上,亦即高血壓人群中絕大多數屬輕型高血壓。由於長期藥物治療的不良副反應、醫療費用和較低的依從性,使人們對藥物治療輕型高血壓產生爭議。因而,單純非藥物治療措施控製輕型高血壓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迄今,有多項研究證明非藥物措施治療輕型高血壓有效,已被列為其主要治療手段。
(2)作為中、重度高血壓的輔助治療
中、重度高血壓在積極、有效的藥物治療同時,堅持配合非藥物治療,可以減少降壓藥的劑量和服藥次數,明顯增強降壓效果,有利於高血壓的控製(特別是頑固性高血壓),間接減輕降壓藥的副作用,這對大多數中重度高血壓患者有效。
(3)預防或減少心血管並發症
高血壓既是一種疾病,又是一種危險因素。多數高血壓病人最終將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和並發脂質、糖代謝紊亂及胰島素抵抗等。高血壓病人在降壓治療同時,積極地、及早地針對易患因素進行非藥物措施幹預,可預防、減輕、延緩靶器官損害和並發症的發生。
盡管抗高血壓藥物的研製及臨床應用近年來發展迅猛,出現了多種新的門類和品種的降壓藥,但非藥物措施仍為一種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的治療措施。它具有減輕症狀、降低血壓、減少用藥、穩定療效和改善預後等作用,且有方便易行、經濟安全、無毒副作用的特點。無論是針對高血壓個體,還是普通人群均適宜。業已證明,幾種非藥物措施都能不同程度地預防或控製高血壓,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措施相結合與單獨調整生活方式或單獨藥物治療比較,不僅能降低不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更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方麵的危險。
輕症高血壓患者的自我保健
任何降壓藥都可對人體產生一些不同程度損害,鑒於此,國內外一些醫學家新近研究認為,一般輕症高血壓不必要服藥,而應采取放鬆、按摩、運動等自我保健措施。
放鬆
輕症高血壓病人要學會更好地控製和表達自己的感情,注意改變自己的呼吸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急躁,不憂鬱,不輕易過分激動,保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鬆弛的精神狀態,調節好情緒,可使血壓趨於穩定。
放鬆療法的具體條件是:安靜的環境,舒適的姿勢,每次呼氣時重複一個單詞或短語,排除雜念。具體方法是:仰臥床上,先用口微微呼氣,同時默念“鬆”字,並逐步通過神經反饋使頭、胸、背及內髒、關節、四肢放鬆。每次30分鍾,每日2次。若能結合堅持半小時慢步、快走、騎自行車等,則效果更好。
按摩
按摩不僅能對局部起作用,而且能對全身各個組織和髒器起調整作用。對輕症高血壓病人實施按摩療法,可刺激神經感受器,在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下,使血壓趨於正常。
其具體方法是:
閉目靜坐,雙手扶膝,舌抵上齶,兩唇稍分,呼吸均勻,持續5~10分鍾。
兩拇指分別按揉雙攢竹穴,有明目作用,可使高血壓病人眼花目糊症狀得以緩解。
兩中指按揉百會穴(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兩拇指分別按揉兩率穀穴(將耳朵向前折起,耳尖直上兩橫指處)。可平肝降火,使頭部不適症狀得以減輕。
兩手指微微分開,置於前發際處,再慢慢向後發際移動,如梳頭發一樣,同時在風池穴(在枕骨之下兩側)作環狀揉動,可使頭腦清醒。
頭微向左傾,右大魚際置於左耳後主骨斜向前下方,動脈搏動處作自上而下的揉動,然後同法再揉對側。
兩肘部、兩手手指微屈,掌心向下,兩上肢慢慢提至與眉平,同時深吸氣,兩上肢慢慢放下至與臍平,同時深呼氣,可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上述按摩療法簡便易行,不受時間、場地限製。要注意在施行按摩時須平心靜氣,呼吸勻暢。
運動
輕症高血壓病人的運動療法主要有三種:輕鬆的快步行走、自行車運動和遊泳。這三種運動方式的共同特點是動態的等張性運動,可使肌肉反複收縮。肌肉中有很多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常被稱為第二心髒,肌肉收縮時靜脈血被驅出,肌肉鬆弛時靜脈血管擴張使血液進入。通過這種運動方式可使舒張期血壓下降。
總之,放鬆、按摩、運動這三種療法對提高高血壓病人的生活質量,增進其健康水平及生活樂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血壓患者保健的關鍵
“二多、二少、二堅持”
高血壓病人的自我保健要做到“二多、二少、二堅持”。所謂“二多”:要比一般人多睡一些,晚上睡足八小時,並堅持午睡。每日比一般人多吃一點蔬菜、水果和豆製品。這些食品中含有維生素C、亞油酸等能保護血管的物質。所謂“二少”:少吃鹽,每天食鹽攝入量要比正常人減少一半,多數病人隻要低鹽飲食即可降低血壓;少生氣,少發怒。病人一動肝火可使血壓驟然升高,容易誘發意外。所謂“二堅持”:就是堅持長期按時服藥,使血壓保持穩定,不要高出150/95毫米汞柱;堅持定期測量血壓,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