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失傳的酒桌文化
好玩
作者:王昕
酒令源起於中國,盡管時下最流行的似乎都是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口號,但當初絕對是曲水流觴的溫文爾雅。
作為一部文化藝術的“大觀園”,傳世經典《紅樓夢》在第六十三回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大觀園的眾位夫人、小姐、丫頭們在怡紅院為寶玉開生日夜宴,席間每個人都要抽簽,簽上是以花為題的考語,席間眾人要根據簽語來飲酒,如探春抽到的杏花,紅字寫著“瑤池仙品”四字,詩雲:“日邊紅杏倚雲栽。”注雲:“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大家恭賀一杯,共同飲一杯。”湘雲抽到的海棠,要求“隻令上下二家各飲一杯”。
這就是與中國悠久的酒文化相伴相生的酒令。總的來說,酒令是酒席間助酒興的工具,能夠起到活躍氣氛,讓大家盡興而歸的作用。席間賓客要根據“令”來執行,違者就要罰酒。中國的美酒流傳千年,酒令也隨之流傳至今。
“行令飲酒”:從禁酒到勸酒
某酒類品牌的廣告總在展示酒桌上人們互相勸誡少喝酒的畫麵,讓人不禁感慨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際上,最早的酒令就是限製飲酒而不是勸人多飲的。酒令誕生於西周,是用來輔助周禮的工具,是在酒宴中維護禮法的條規。席間設有“立之監”、“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執法者。隨著“禮崩樂壞”,喝酒更注重的是舉杯同樂、不醉不歸的氣氛,酒令就成為了一種文明化、合理化、藝術化的勸酒方式。而“令”的種類也不盡相同,既可以陽春白雪又可以下裏巴人,王羲之等人在蘭亭的曲水流觴,販夫走卒在市井酒肆赤膊劃拳,都是酒令的一部分。
不容置喙:酒令如軍令
《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盅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在大觀園裏,把酒令比成一句戲言,而在曆史上,真的有把酒令當作軍令來執行的。
在漢初,呂後一手遮天的年代,劉氏宗族備受排擠,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劉邦的“長房次孫”朱虛侯劉章。呂後似乎格外喜歡這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子,不但將他封侯,任漢宮護衛,還把呂祿的女兒嫁給他。不過劉章倒是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劉氏子孫,牢記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祖訓。一次宴會,呂後命劉章擔任酒吏,劉章提出,自己是武人,一直沒有像祖父一樣帶兵打仗的機會,希望做酒席上的大將軍,以軍令為酒令。在呂後眼裏,這個孫子輩的將領就是個小孩,這個兒戲般的要求也就欣然應允。劉章趁機做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後兩句是說,非我族類,必將鏟除,聽得呂後心中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