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騎士與鐵包子(1 / 1)

騎士與鐵包子

卷首語

我有個熱愛運動的朋友,他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從東三環的燕莎橋開始,向東沿著朝陽公園再向南跑,然後向農展館方向跑去,最後繞回到起點,總路程大約10公裏。他的Nike+社區記錄上顯示:3年時間,一共跑了170次,平均距離大概是7公裏,到現在是1000多公裏—大概是從北京到上海的距離。

3年後,他的裏程飆升,因為他開始騎行。騎著車繞著故宮,穿越午門,然後經過國家大劇院。這是他的秘密路線。晚上非常安靜、非常地美。對於他來說,騎行能夠讓他超脫出來,到另外一個地方,那些人都不認識你,而且你也不需要跟他們說話。

英國科幻小說大師H.G.威爾斯:“不管什麼時候,隻要我看到有成年人騎自行車,我對人類的前途就不會感到傷心、絕望。”在紐約,自行車是政治運動;在倫敦、荷蘭、巴黎、首爾,自行車是回歸運動;在哥本哈根,《Monocle》雜誌不但做了專題,還做出一個Monocle自行車品牌。倫敦大學的阿蘭·拉薩姆寫了篇論文,《一個習慣的曆史:1960年代美國,作為工業緩和劑的騎行》,“騎行能讓中產階級成功地把自己同頹廢、煙酒不離身的左傾年輕人和大腹便便、乏味老朽的右翼大亨和政客區別開來。”

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的中產階級是單車人群的主力。雖然騎行沒有門檻,有車就行,但騎士們的消費能力還是挺強的。對於這一點,在朋友花了十多萬元定了一輛的意大利純手工單車之後,我已經深信不疑了。

代理德國FOCUS 5年的商人說,今年賣了2000多輛。他們剛做時,整個行業才10多億。去年達到了160多億元。這對處在寒冬中的運動公司來說,太有吸引力了。比安奇、LOOK這樣的品牌每年會組織幾百場形式各異的騎遊比賽,西班牙品牌Orbea還在江蘇昆山建立了工廠。

雖然“磚家”也說:“因為看好中國市場而盲目擴大規模的車企不在少數。”

不過這都是一個新興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這次,“過”要比“不及”好。

開一輛大車,可能是4×1.8米,但坐下來的麵積隻有半平方米。我們真的需要變成鐵包子,在城市裏滾動嗎?

有人說NO,於是,有了這期《騎行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