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紳在任期間,積極修繕齊齊哈爾城與在江省推行禁煙運動,這兩件事可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鑒於此,豐紳被視為齊齊哈爾城的保護者和革除江省吸鴉片頹廢之風的倡導者,這讓他名垂青史、永載史冊。
一、修複齊齊哈爾城
1.曆史檔案中的修城史實
據《清代黑龍江曆史檔案選編》(光緒元年至七年)中光緒二年(1876年)七月十一日《黑龍江將軍豐紳等為省城捐修竣工事奏折》記載:黑龍江省初設木城,因規模狹隘,康熙年間,用兵力外□□(此處應為‘築土城’),每名日給飯食銀六分,用匠役添建午(五)門,每名日給飯食銀二錢,所費不貲,俱動帑金;雍正十三年照章重修,迄今一百七十餘年,坍塌不堪,隻五門前於道光二十九年略加補葺,餘因工大未動。同治十三年冬初,奴才豐(豐紳)到任,閱城之餘,目擊木城疏落歪斜,隻虛設,乃急置關鍵,分內外土城,則四麵就墟,僅存基址,詢之奴才托(托克湍),何以凋敝如此,始知久欲重修而無款可籌,輒中止,為之同憂且慮。竊以東土為朝廷根本省會,尤六城表率,士馬芻糧,均屯於內,軍械鉛藥,亦在其中,而不具藩離(籬),設有緊急,何以為守?況壤接鄰疆,城郭不完、兵甲不多,亦非所以示富強而杜窺伺,急謀所以保固者。適奉籌備海防、寄諭儲餉練兵,在在已請帑金,當經費支絀之際,各工停緩,奴力(才)等又何敢不察時艱,上瀆宸聰,乃屬八旗官兵而告以捐修之奉,聚議終日,頗有難詞,複曉以駐防旗仆,受皇家豢養二百餘年,今欲修城,固欲為朝廷守疆土,亦欲為眾庶保身家,捍禦足資公私兼顧,遠慮無有切於此者。旋有明大義者,原遵所示而從事,尚未踴躍。及上年五月間,鬆花江南大股馬賊竄入巴彥蘇蘇、呼蘭河一帶,兼有撲省消息,奴才豐駐省布置,奴才托督兵截擊,而合城文武、老幼、男女,以及遠近商買,則驚惶走告,謂賊如猝來,一無屏蔽,何以為計?當示:大兵所到,一鼓可擒;今日聞警力守,當憑眾誌成城;他日思患預防,須資眾力為城。急而相求,一呼百諾。寇退,正值農忙,約於秋間,謀始興工。奴才等,勸令在省官、商、殷實大家捐資供飯,零星小戶派丁助工,曉以眾拿易奉之義,堅其一簣必進之心,使知官事無非家事,勞兵即是愛兵。逐日往來躬親督率,官兵亦皆樂從。計依舊址。八旗水師營分為九段,各修各界,各管各事,拉連江邊於土潦泥,攙(摻)和雜草,堆砌成牆,周圍一千六百二十丈,高一丈,底寬四尺五寸,頂寬二尺五寸,工鋪葦枕蔽風雨以防鼓裂;五門脊瓦腰釘損者益之,舊者新之,仍於五門內仿內地營製,照舊各設堆房二間,每門派撥官兵,稽查出入以防奸宄。計興工於光緒元年七月十三日,竣事於二年閏五月十日。委員結報,奴才等複親詣勘驗,委係工堅料實,並無偷減情弊,一切俱係捐辦,請免造冊報銷,以省案牘。奴才等,為保重省會起見,所有率屬捐修城垣,一律完固,擬請飭部立案,請免造銷緣由,理合恭折附驛奏聞,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2.齊齊哈爾城池的由來
齊齊哈爾城的建立隻是源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它的出現順理成章。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二十三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進京奏請應行築齊齊哈爾城緣由。奉旨:著不誤農時,乘閑築城。”此年春開始築城工程,由齊齊哈爾副都統銜總管瑪布岱負責主持,組織600人進山砍伐樹木,順嫩江流送築城工地,作為築城木料。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已粗具規模,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竣工。齊齊哈爾城是民築不是官築,在工程進行過程中,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在人力上曾給以支援。
齊齊哈爾內城垣以高大圓木分列為裏外兩層,密排埋植於地上,在兩層木障之間,填夾沙土,築成土木結構的長牆,總高為1丈6尺(5.33米)。城頭上削排木為高低相間狀,以具雉堞之觀。城為正方形,每邊長129丈9尺(433米),總周長519丈6尺(1732米),內城麵積不到0.2平方公裏(187489平方米)。木城外,周圍繞以土城,為木城之外衛。土城呈南北長圓形,周長1717丈1尺(5721米)。城牆以土垡隨地勢高下而築之。齊齊哈爾城基本上是一個以軍事需要為主的要塞式城堡,絕非通都大邑。
初建的齊齊哈爾城隻有基本的防禦功能。據記載,康熙年間,齊齊哈爾城最初是木城,規模也狹隘,以後用兵力外築土城。修城費用,以每名人力日給飯食銀六分,匠役每名日給飯食銀二錢,所費不貲,俱動帑金。雍正十三年(1735年)照章重修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對五門略加修葺。
這城牆添土加固,又配備槍炮與弓箭,城的防禦能力得以提升,也發揮過一定的作用。然而,齊齊哈爾城自建城之始直到豐紳到來之前,除了在雍正朝、道光朝加以修整外,就再也沒有修過,這期間長達170餘年。豐紳在奏折中說齊齊哈爾城修整曆史,雖是彙報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一貫寫法,實際上,他修城沒有上報中央朝廷,即使作為一方邊疆首領有權去做,在朝廷看來也是自作主張的行為。為此,他就要找曆史事實為自己修城做注腳。另外,也是對當朝統治者對齊齊哈爾城不重視的一種埋怨情緒的表示。
在他看來,康熙朝動用帑金建城,雍正朝循章重修,道光朝僅修五門,自此以後就未聞朝廷修齊齊哈爾城之舉動,這的確讓人心灰意冷。
3.豐紳繼任後的齊齊哈爾城
豐紳在《黑龍江將軍豐紳等為省城捐修竣工事奏折》中描述了自己上任黑龍江將軍之時,所看見齊齊哈爾城損壞程度的情形。此時,齊齊哈爾城的狀況,“木城疏落歪斜,形同虛設,內外土城,則四麵就墟,僅存基址”。往日裏的一座北方重要之城,曾經是完好無損的,現在是如此這般模樣,這種今非昔比的場景讓豐紳觸目驚心、黯然泣下。齊齊哈爾城不是磚石的,而是木土城,自然抗不住長時間的風吹雨打,再有突發災情發生,比如“嘉慶十一年(1806年)齊齊哈爾城大火,木城被焚燒”,如果不加以修護,城損壞就日甚一日。該城目前這種幾成廢墟的事實,是讓豐紳不能理解的,不修城究竟是什麼原因。他詢問齊齊哈爾副都統托克湍,才弄清楚以前的將軍們不是不想修,可要修城就得需要一筆錢,而這錢無法籌辦,隻好作罷。
豐紳是不是也想放棄修城呢?沒有,因為他看到省城的作用所在。在其所進的奏折中,他敘述為何修複齊齊哈爾城,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充分意識到齊齊哈爾城的重要性。豐紳認為:“齊齊哈爾城為朝廷根本省會,是江省六城的表率,一切軍備物資、兵丁都在其中。如果不加以修繕,就不具備藩籬,倘若有緊急之事,就根本沒有防守之地。何況江省與俄國接壤,如果城牆不完整、兵甲也不多,也不能向其展示富強,並且杜絕其窺伺,所以必須急切修好。”正是因為豐紳看到了齊齊哈爾城作為省城的軍事地位的重大意義,並且是當務之急的一件大事,所以他下定決心修城。
4.排除萬難籌資修城
豐紳修城的想法是不錯,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問題是修城費用怎麼解決。豐紳想,向朝廷請求撥款修城,這行不通。為什麼?此時是朝廷籌備海防、儲餉練兵之際,經費支絀之時。“海防問題直接由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而引起。但是,當時清政府因全力處理新疆問題,無暇東顧,故而對日本采取了守勢。1875年5月,清政府決定創辦南北洋海軍,而以北洋海軍為主。至7月,由恭親王奕·領銜,總理衙門與戶部會奏,定由海關稅和厘金項下撥解南北洋海防經費400餘萬兩。”
因此,豐紳自然不敢不察時艱,去擾煩朝廷。修城費由江省錢庫出,這也不行。江省的“正租收入是三十萬吊”,可作為本省的額需。這些錢除了用來支付“武營官兵俸餉、官員廉俸薪水、津貼、糧費之外,剩下的抵餉銀為七萬兩”。官兵餉銀每年需要二十萬兩,江省自身無法全部解決,其他部分要仰賴他省撥解供給。豐紳也不能不麵對江省財政收入不敷的現狀。修城費怎麼辦?沒有錢就無法完成這項工程,豐紳的修城之舉措豈不付之東流!這讓豐紳愁眉不展多時。終於,他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勸人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