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腦血管疾病
1.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高血壓的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但長期精神緊張、缺少體力活動、遺傳因素、肥胖、食鹽過多者,發病率偏高。可分為緩進型高血壓和急進型高血壓。
高血壓的各種合並症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雖無根治高血壓的藥物,但長期降壓治療可推遲動脈硬化,減少並發症和降低病死率。
【食療菜譜】
香菇雞湯
[原料]香菇10克,雞湯6碗,米酒1湯匙,薑、蔥、鹽少許。
[操作]將香菇浸軟,洗淨去蒂。用1/4隻雞,加薑、蔥熬成6碗上湯。雞湯放入蒸碗內,加香菇和酒、鹽,用玻璃紙封口。蒸1小時左右即可。適用於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等。
拌雙菜
[原料]新鮮菠菜和芹菜各250克,麻油3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將菠菜、芹菜去老葉及根,洗淨切段,放沸水中燙2分鍾,撈出,放小盆中加入麻油、鹽及味精,拌勻即可食用。適用於高血壓病,證見頭暈頭痛、麵亦口渴、心煩易怒、大便秘結等的輔助食療。
杏棗綠豆湯
[原料]鮮銀杏樹葉30克(幹品為10克),紅棗10枚,綠豆60克,白糖適量。
[操作]將綠豆擇去雜質,洗淨;銀杏樹葉洗淨,切碎;紅棗用溫水浸泡片刻,洗淨備用。然後將切碎的銀杏樹葉放入砂鍋內,加水2碗,文火燒開20分鍾,撈去樹葉,加入紅棗、綠豆、白糖1匙,繼續煮1小時,至綠豆熟爛(如水不足可中間加水)即可。當點心食之,每次1小碗,一日2次。適用於防治高血壓和冠心病發作。
【中藥處方】
[處方一]杜仲、天麻、山梔、茯苓、黃芩、寄生、益母草各10克,鉤藤、牛膝各12克,生石決明、雞血藤各30克。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處方二]半夏、天麻、陳皮、枳殼、茯苓、白術各10克,竹茹6克,鉤藤、薏米各15克。適於痰濁中阻型高血壓。
[處方三]熟地20克,山萸肉、丹皮、澤瀉、山藥各10克,枸杞子、龜板各15克,炙甘草6克。適用於肝腎陰虛型高血壓。證見耳鳴頭暈,腰酸腿軟,心悸氣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穴道治療】
[針灸療法]
輕叩頭部、脊柱兩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分鍾,7~10次為1個療程。
[推拿療法]
保健按摩,如洗麵、揉叩頭皮、浴眼、擦鼻、叩齒、梳頭、鼓耳、撫枕後、舉手、搓腰眼、揉腹、練腿、搓腳心等都有疏導氣血、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症狀的作用。每日2次,每次3~5分鍾。
2.低血壓
當一個人的體位從臥位變為立位時,有300~800毫升血液會鬱積於軀幹和兩下肢,從而導致心髒血液輸出量減少,動脈壓下降。身體健壯的中青年人,由於位於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在承受這些變化時,能起動代償機製,從而保持了血壓穩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會下降,代償機能會減弱,因此,老年人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重在預防,以下9項預防措施可嚐試。
睡眠時可把床頭抬高15~20厘米。
避免突然起床。晨起可先在床上坐1分鍾,待穿好衣服,坐在床邊,兩腿下垂1分鍾,接著扶住床邊或其他固定物站立1分鍾。
不能一直彎腰到地麵,或在彎腰後起立過快。
推遲起床後的活動時間。諸如澆花鋤草、理發剃須,至少在起床1小時後進行。
夜間穿彈力長絲襪,因為長統襪可阻止兩腿靜脈瘀血。
洗熱水澡後要緩慢起立,因為高溫能導致靜脈內血液淤積。
控製任何可引起屏氣的緊張活動。
坐搖椅可改善兩下肢血液循環。即使是很輕微的腿部活動亦可增強肌張力和加強反射調節。
在下列情況下發生低血壓,症狀多是嚴重的,應特別警惕。飽餐後30~60分鍾;在服用降壓藥1~2小時後。采取的對策是:少食多餐,少吃肥膩食物,晚餐應在睡前2~3小時進行,進食速度不宜過快。服降壓藥後的1~2小時中應靜坐休息,不宜走動,以防跌倒。
【食療菜譜】
鹿茸蛋
[原料]鹿茸粉0.3克,雞蛋1個。
[操作]在雞蛋一頭敲打1個小洞,將鹿茸粉放進去,封口後入鍋煮熟。早餐去殼食。適用於低血壓症。
牛肉膠凍
[原料]牛肉1000克,料酒250毫升,蔥、薑、精鹽各適量。
[操作]將牛肉洗淨,切成小塊,放入大鋁鍋內,加水適量和蔥、薑煎煮,每小時取牛肉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牛肉汁4次,合並牛肉汁液,以小火繼續煎熬,至牛肉汁黏稠時,加入料酒、精鹽,再熬至黏稠停火,將黏稠液倒入盆內,冷藏備用。每日1劑,分2次服食,常服。用於氣陰兩虛型低血壓症。
六味升壓湯
[原料]蛤蚧1對,田雞2隻,黑北芪4片,花菇2個,火腿10克,薑2克,料酒、精鹽各少許。
[操作]將蛤蚧宰殺去頭,洗淨;田雞宰殺去皮、取腿肉;花菇、薑洗淨,薑切片,花菇撕成小朵;火腿切成薄片,同入鍋與北芪加開水同燉。待肉熟軟加入料酒、精鹽調味即成。食肉,飲湯。每日1次,連服5日為1個療程。適用於低血壓、頭暈、麵黃等症。血壓正常者服之也有補身作用。
【中藥處方】
[處方一]路黨參10克,炙黃芪15克,炒白術10克,當歸10克,鹿角膠10克(烊衝),枸杞子10克,熟地3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醋香附10克,炒枳殼15克,葛根10克,陳皮6克,砂仁6克(後下),山萸肉15克,桔梗10克,細辛3克,麥芽30克,炙甘草10克,紅棗5枚,生薑5片。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30劑為1個療程。
[處方二]黨參、枸杞子各10克,黃芪30克,陳皮、阿膠各15克,生地黃20克,升麻3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每日1劑,水煎服。
【穴道治療】
[按摩療法一]
取穴:百會、神門、足三裏穴、足底反射區的腦垂體、腎(湧泉穴前)、腎上腺(湧泉穴後)。
手法:按揉百會穴3分鍾;按揉神門、足三裏各2分鍾;按揉腦垂體、腎、腎上腺各2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按摩療法二]
取穴:百會、人中、人迎、大椎、內關、神門、曲池、膈俞、脾俞、腎俞、肝俞、命門、箕門、血海、足三裏、三陰交、太衝。
手法:浴頭後,重點揉百會、人中、人迎、大椎、內關、神門、曲池諸穴。擦腰背後,重點揉隔俞、脾俞、腎俞、肝俞、命門,並加擦箕門、血海、足三裏、三陰交、太衝等穴。每穴按摩2~3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3.心髒病
先天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由於胎兒的心髒在母體內發育缺陷或部分停頓所造成。
我國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有: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空間隔缺損、單純肺動脈口狹窄、法魯氏四聯症等。
輕型者可無分流或有由左向右分流者,可無或僅有輕度症狀,且症狀出現較晚;重者早年即可出現症狀,表現為:發育差、心悸、氣短、易患呼吸道感染、易疲勞、頭暈等。有由右向左分流者,常有下蹲動作、口唇紫紺和杵狀指(趾)等表現。心髒聽診可聽到典型雜音,胸廓畸形也較常見。
預防要做到注意妊娠衛生,妊娠時避免感冒。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本病,及早治療。
風濕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係指由風濕性心髒炎經過發炎、損害、愈合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心髒瓣膜病變。但由於風濕活動容易複發,慢性心瓣膜病形成後,活動性心髒炎仍可繼續存在和發展。風濕性心髒病的主要受累瓣膜為二尖瓣,其次為主動脈瓣。
風濕性心肌病患者無顯著症狀,心功能良好者不需要特殊治療,僅需注意勿受涼,勿受潮濕,及時治療感冒以防風濕活動,避免過度疲勞及劇烈活動;有風濕活動者,抗風濕治療;有心衰、心律失常者,治療心衰及心律失常;平時可據情況選服柏子養心丸、人參歸脾丸、濟生腎氣丸等。
肺源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簡稱肺心病,是由於各種胸肺及支氣管病變而繼發的肺動脈高壓,最後導致以右室肥大為特征的心髒病。大部分肺心病是從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遷延、發展而形成,少部分與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有關。本病肺心功能代償期表現主要有咳嗽、咯痰、活動後心悸、氣短、紫紺、乏力等,即以原發胸肺疾患的表現及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的體征為主;常出現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心悸氣促、惡心嘔吐、腹脹納差、下肢水腫、心率增快等。重者可有明顯紫紺、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出現嗜睡、神情恍惚、譫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腦病表現。
本病患者應根據身體狀況,平日加強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積極治療支氣管及肺部疾患,防治感冒;宜進食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忌煙酒。限製食鹽及水的攝入量;生活規律,順應自然,秋冬時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誘發或加重病情。
【食療菜譜】
蜜餞山楂
[原料]生山楂500克,蜂蜜250克。
[操作]將生山楂洗淨,去果柄、果核,然後將山楂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煎煮至七成熟爛,水將幹時加入蜂蜜,再用小火煮透收汁即可。冷卻後,放入瓶中貯存備用。每日服3次,每次15~30克。
玉米粉粥
[原料]玉米粉、大米各適量。
[操作]將玉米粉加適量冷水調勻,待大米粥煮沸後入玉米粉同煮為粥。早、晚餐溫熱服。
綠豆粥
[原料]綠豆適量、大米100克。
[操作]先將綠豆洗淨,用溫水浸泡2小時,然後與大米同入砂鍋內,加水1000毫升,煮至豆爛米開湯稠。每日2~3次頓服,夏季可當冷飲經常食用。
山楂燉牛肉
[原料]山楂15克,紅花6克,紅棗10枚,熟地6克,牛肉200克,胡蘿卜200克、紹酒、蔥、薑、鹽各適量。
[操作]把山楂洗淨、去核;紅花洗淨去雜質;紅棗去核;熟地切片;牛肉洗淨,用沸水焯一下,切成4厘米見方的塊,薑拍鬆,蔥切段。把牛肉、紹酒、鹽、蔥、薑放入燉鍋中,加水1000毫升,用中火煮20分鍾後,再加入上湯1000毫升,煮沸,下入胡蘿卜、山楂、紅花、熟地,用文火燉50分鍾即可。 服法:每日1次,吃牛肉50克,隨意食胡蘿卜喝湯。
【中藥處方】
[處方一]茯苓30克,半夏、白術、蘇子、陳皮、當歸、厚樸、前胡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適用於寒痰壅盛型。證見咳嗽痰多,短氣喘息,痰白質稀,惡風易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處方二]生石膏30克,瓜蔞20克,桑白皮、黃芩、半夏、萊菔子、杏仁、貝母各10克,炙麻黃、甘草各6克。適用於痰熱壅肺型。證見咳嗽痰黃,不易咯出,身熱口渴,胸悶煩躁,大便幹燥,苔黃脈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