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1 / 3)

第十三章2

28防治靜脈曲張知識問答

靜脈曲張影響腿的美觀

靜脈曲張的最初症狀是什麼?

腳和腿腫就是一個重要症狀。另外的一些症狀是:皮膚發紫,特別是踝和小腿內側發紫,此外,有皮疹和搔癢感。

是不是有些人患靜脈曲張的危險性特別大?

是的,那就是孕婦,因為額外的分量特別加重了腳的負擔;還有一種就是長得高的人,因為血液必須送到更高的地方。當然,任何人,甚至年紀很輕的人也會得這種病。總的說來,靜脈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是否可以用人造靜脈代替老的、變脆的靜脈?

迄今隻能用塑料管換下很短的靜脈,有時在骨盆和大腿做這種手術。人造靜脈還沒有。

目前治療靜脈曲張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

首先用繃帶把腿裹細,使腿部持續的高血壓和腫脹消失,然後把有病的靜脈擱置起來。長的、貫穿整條腿的曲張靜脈可以做手術去掉。

這樣是否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靜脈曲張的問題了?

不是,因為引起靜脈曲張的體質是不能根除的。

能否采取預防措施?

盡可能把腿放高處,減輕其流體動壓。可以做專門的靜脈操,不要洗蒸浴,避免長時間的日光浴,因為熱的時候靜脈會擴張。不要穿瘦腿褲和緊繃繃的襪子,這會妨礙血液流通。多喝水,多吃有纖維的食物。最好的運動項目是遊泳。

增強肌肉有用嗎?例如在專門的健身房裏鍛煉肌肉。

沒有用,甚至有害。例如,舉重會增加靜脈受到的壓力。

穿彈性長統褲有好處嗎?

許多患者覺得這種襪子舒適,因為它對輕微的腫脹趨勢能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但醫學上的作用還沒有得到證明。

29足部自我保健

據有關專家統計,人的一生,雙足大約要行走15萬公裏或更多的路。所以,對足部要進行必要的保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足部的鍛煉和衛生,以保證足部的健康。

每天洗腳換襪,保持雙足清潔幹燥,同時應注意保持鞋底平整,以免在足底形成雞眼或胼胝;鞋跟應完好,不致因為失去平衡而造成意外損傷。

最好經常換穿幾種不同類型的鞋子,不同式樣及鞋跟高低的變化,可以使腿、足各群肌肉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活動,以避免造成足部疲勞。

每天將雙足抬高擱在椅子上休息15至20分鍾,這樣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並能消除足部的疲勞。

每天用手指按摩雙足,先從前腳掌開始,然後再按摩後腳掌、腳跟。最後,前後連續按摩,使雙足肌肉得到鬆弛。

用麻石或銼,不時地磨去腳跟底部硬皮和胼胝,但要適可而止,以免傷及皮膚,造成感染。做前要把雙腳用溫水浸泡片刻。

每天可運動雙足,赤腳在地板上行走,並擺動踢跳,使足部肌肉得到充分的鍛煉,以保持足部的健康。

30夏秋季須防瘧疾

瘧疾,民間俗稱為“打擺子”,是一種傳播快、反複性大的常見寄生蟲病。特別是近幾年來,由於人口流動量的增加,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迅速流行,又被人們稱之為“開發病”。瘧疾目前流行極為廣泛,遍及全球。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衛生情況報告中指出,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估計有20多億人,幾乎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受到瘧疾的威脅,每年造成300多萬人死亡。有統計表明,除艾滋病外,瘧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明顯上升趨勢的疾病。因此,人們在夏季秋應提高警惕,以防感染瘧疾。

瘧疾是經蚊蟲傳播的,傳播瘧疾的蚊蟲為按蚊。人對人體瘧原蟲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不分年齡、性別、職業、種族,同樣都可以感染瘧疾。由於人體感染不同的瘧原蟲,進入人體的瘧原蟲數量不同,人體對瘧原蟲的耐受能力、抵抗能力強弱不同,人體出現的症狀也有一些不同,其臨床類型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等4種。間日瘧分布最廣,遍及全國各瘧區。瘧疾發作的典型症狀有發冷、高熱、出汗三個階段。反複發作者可引起消瘦、貧血、單純皰疹、肝脾腫大等。瘧疾中的惡性瘧或腦型瘧,常表現高熱昏迷、驚厥、頸強直等凶險症狀,病死率甚高。

瘧疾的潛伏期一般是10—15天。發病高峰季節多數在夏秋季,即8—10月份。此時雨量多,地麵積水麵積大,溫度適宜,按蚊大量繁殖,所以瘧疾的傳播機會增多。此外,如濕度、地形等自然因素也都會影響瘧疾流行過程。住房和環境衛生,生活和醫療水平,人口流動和饑餓、疾病,以及生態環境的改變都可影響到瘧疾的發生與流行。雖然按蚊自身也受溫度的製約,在氣溫降到10℃時,按蚊處於滯育狀態,瘧疾流行即告休止,但在寒冬臘月,或者蚊蟲還沒有開始活動的早春季節,也可有瘧疾發作,其中一部分病例是因為以前發病時治療不徹底,血內或肝實質細胞內瘧原蟲沒被全部消滅,舊病複發;另一部分係長潛伏期病人;偶爾也有輸入感染瘧原蟲的血液而發病的。

患了瘧疾,發作期應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不能進食者可予靜脈輸液。寒戰時應注意保暖,高熱頭痛時可用冰敷等方法降溫,必要時可給少量鎮靜退熱劑,如阿斯匹林等緩解症狀。常用的治療藥物有氯喹、奎寧、青蒿素。但由於有些藥物會出現副作用,故應用抗瘧藥物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

預防瘧疾的根本方法是滅蚊和防蚊蟲叮咬,可結合各地的衛生運動滅蚊,降低蚊子密度。可使用蚊帳、蚊香、滅蚊劑等殺蚊,阻斷人、蚊接觸。此外,還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防止外源性傳染源的輸入;加強對輸血人員的瘧疾監測,防止輸血感染。高瘧區的人群在流行季節可以定期服抗瘧藥預防。

31發燒主要是朋友而非敵人

發燒不一定就要醫。

人的自然生理節律會使體溫有大約攝氏半度的波動,但是有些人體溫波動的幅度可以大到12攝氏度,或者小到05攝氏度。兒童的正常體溫常比成人略高,對感染起反應時也較容易發高燒。老年人的體溫多半低於青年人

許多普通的行動,例如飽食之後消化、曬太陽、運動、嬰兒長時間啼哭等,都能使體溫上升。但是人體溫度很少會上升到413攝氏度以上——除非發生了以下兩種情況:丘腦下部受了傷或長了腫瘤,或是中暑。人中暑須立即治療,否則體內器官可能受損,甚至致命。

發燒是這樣形成的:白血球發現了入侵者,於是釋出蛋白質到丘腦下部,刺激丘腦下應通常是顫抖,從而產生熱。許多免疫功能都似乎在體溫較高時表現較好,有些細菌和病毒在較高溫度下不易生長。

最近的研究顯示,讓動物受細菌感染,但不讓它們發燒,其中有許多會死於本來不足以致命的感染。對出過水痘的兒童所作的研究發現:那些吃醋氨酚的兒童比別的兒童晚半天左右痊愈。

隻是發燒而沒有別的不適的人,通常不吃退燒藥反而有好處。但是,也有例外。患了冠心病和諸如關節炎與糖尿病等痼疾的人,如果發燒,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千萬不要讓兒童或16歲以下的青少年用阿司匹林退燒,因為這會引致他們較易患上雷亥氏綜合症——一種罕見、可能致命的病。

一個體溫為383度、然而神情呆滯的孩子,和一個體溫為40度、但仍然頑皮的孩子比較起來,前者更值得我們關注,應該注意病人的神態和舉動,不要隻依賴體溫計。

對待新生兒和老年人尤應如此,因為新生兒的免疫係統還未能充分發生作用,老年人的免疫係統則已退化,他們往往即使病得很重也不發燒。幸而,感染還有別的征象。嬰兒如果生了病,可能眼神呆滯,膚色蒼白,四肢冰冷。想知道衰老的人是否得了病,要注意他們是否變得嗜睡,情緒是否有變化。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發燒,醫生建議你這樣做:

出現下列情況就要打電話給醫生:不到3個月大的嬰兒體溫升到378度以上;3—6個月大的嬰兒體溫升到383度以上;6個月以上的孩子體溫升到394度。

成人出現以下情況就要打電話給醫生:體溫升到394度以上;體溫連續3天都保持在383度——即使沒有其他明顯症狀;一連幾個星期輕微發燒。

如果發燒並伴有以下症狀,也該打電話給醫生:嚴重頭痛或頸部僵硬、精神混亂、喉痛、酸痛與疼痛、咳嗽時有痰或血、容易發脾氣或嗜睡、出疹或嘔吐、呼吸困難、血痢或大便帶血。

要多喝水以防止脫水 這一點對老年人尤其重要,因為老年人脫水就容易有並發症,例如中風。要常常喝水,多得足以使你每兩小時就排出清的小便一次。但心髒病和腎病患者在開始強迫自己多喝水前,應先和醫生商量。

吃東西要適量 避免吃得太飽,不過餓了就應該吃。

輕輕用海綿洗擦身浴,兒童體溫升到40度以上的時候,給他們洗海綿擦身浴,體溫會降低,從而覺得舒服些。如果曾喂孩子吃過醋氨酚,要等30分鍾到一小時再給他用海綿擦身。這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寒。因為孩子吃藥之後,體溫已在下降了。要用溫水,因為冷水會使人顫抖,體溫上升。不要用酒精擦身,因為兒童的皮膚也許會吸收過量酒精,於身體有害。

不要驚慌失措,記著:發燒隻是對感染的正常反應,通常不會引起嚴重問題。在許多方麵,發燒是我們的朋友,不是敵人。

32盛夏預防中暑

中暑,俗稱發痧,是炎夏易發的疾病。輕者頭昏腦脹、心慌、惡心、嘔吐,重者突然昏倒、臉色青紫、出冷汗、脈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於患者較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或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引起的。預防中暑的辦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不要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學習。野外工作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勞動一段時間後到樹蔭或涼棚下適當休息一會。注意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綠豆湯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發現中暑者,應盡快把病人抬到蔭涼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然後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及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也可針刺人中、曲池等穴位。重患者應盡快送醫院。

33炎夏須防“熱傷風”

大熱天,卻偏偏有人發生流涕、鼻堵、打噴嚏,甚至於發燒,同時又汗流浹背。這種現象俗稱“熱傷風”,其實就是感冒。

感冒是一種通過呼吸道傳染的常見疾病。病毒與細菌是引起感冒的根源;受涼、人體抵抗力下降是鑄成感冒的條件。由於北方的氣溫一日之間波動頗大,早、中、晚溫差可達10餘度,所以易使人在夜間熟睡時受涼。又因炎熱影響休息,於是當身體處於疲勞、受涼狀態時,抵抗力相應減弱,感冒病毒或細菌即會“乘虛而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雖然也經常接觸各種病菌,卻很少發病,說明感冒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弱強有重要的關係。因此,預防夏季感冒同樣需從增強機體抗病力入手。如適當鍛煉身體,多呼吸清新空氣;堅持冷水洗臉、擦身。還要避免體力過度消耗,應有足夠睡眠時間;衣著隨涼熱添減,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涼。少去人員密集場合;患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人易感冒,要認真進行治療。

34春季人體的三“症”

因春季是東亞大氣環流由冬季環流到夏季環流的過渡季節,在這一過渡季節內,其天氣特點是多變和劇烈,忽晴忽雨,乍冷乍熱,所以容易使人出現春困、春咳和春癢的“三症”。

春困。由於春天是氣溫回升幅度最大的時期,天氣一下突然變得暖熱後,會使人體皮膚的毛細血管和毛孔明顯舒張,體表的血液循環隨之變得旺盛,這會使流往大腦的血液相對比冬季為少,由此減少了對大腦的氧氣供應,人體一時適應不了這些變化,所以出現困倦症。

春咳。尤其是在初春期,因為天氣還不是真正地變暖,要是人們在天氣乍暖之時就過多地減去衣著的話,那麼,當天氣又突然乍冷時,體質虛弱者就最容易患上傷風感冒的春咳症。

春癢。有些人由於先天生理缺陷所致,另有些人由於皮膚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稍差等緣故,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就容易患上皮膚過敏或皮膚瘙癢等症狀。鑒於春季“三症”是由於季節氣候改變而引起人體生理功能的一時紊亂所致,按中醫學的人體肌表皮膚與人體內髒器官有著密切關聯的觀點,人們若要克服這些症狀,除了遵守作息時間和“春捂”外,還應該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鍛煉,又尤以皮膚的自我按摩鍛煉最顯奇效。它能增強人體肌表皮膚對天氣變化的適應性,使人少患甚至不患上述的“三症”。

35談秋季常見病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炎暑已過,秋季來臨,從立秋到立冬前一天為秋令,而以秋分為季節氣候轉變的環節。此時呈現早晚涼,中午熱的天氣,所以也有“秋老虎”的稱號。由於天氣有熱有涼,因此秋天疾病非常複雜。其中還有不少是由於夏天受暑未發的疾病,如休假外出,日曬雨淋,旅途勞累,生活不適,回來後更易發生這類疾病。

一般來說初秋疾病仍可按夏天法則來醫治,如“伏暑”病,這種病是由於夏天受暑,潛伏下來,到秋天因受涼誘發。初起忽冷忽熱,像發瘧疾,大便多溏瀉而不爽快,多數發燒,頭痛,嗓子疼,胸口憋悶,心內覺得煩熱難受。治療應用香薷、藿香、銀花、連翹、牛蒡子、六一散、杏仁、生薏米等,切忌純用苦寒瀉火而忘掉清利暑濕這一麵。不然的話,發燒不退,遷延時日。

其次是濕溫病,其特征是發燒有汗不退,頭暈、胸悶、惡心、口渴但不想喝水,兩腳怕冷疼痛,舌苔厚膩。預防此病首先應注意飲食衛生,有汗時不要馬上入水遊泳。治用芳香化濕,清利濕熱,如藿香、厚樸、半夏、茯苓、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藿香正氣丸也可服用。

秋燥,這是由於感受秋天燥氣而成的。證見咽幹唇燥,甚至裂口出血,鼻燥,咳嗽少痰或幹咳,目赤,皮膚幹燥。治用辛涼甘潤,如桑葉、桑皮、杏仁、貝母、梨皮、豆豉、梔子。熱盛加石膏,陰傷加沙參、麥冬。秋梨膏、養陰清肺膏也可服用。

俗話說:

“瓜果梨桃要少吃,免得秋季生瘧痢。”痢疾也流行於秋季,中醫有“無積不成痢”之說,所以治痢疾初起總以導滯消積為主,重點在清掃腸胃積滯,成藥如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香連丸、黃連素等。

總之,秋季漸涼,要少吃生冷,避免受寒,諺語說“白露身不露”,雖然天氣有時燥熱,如交了白露節就不要再光膀子、打赤膊了。另外,吃蟹時要用醋調薑末,避免吃蟹中毒。

36人到中年須防神經衰弱

人到中年容易患神經衰弱症。患有這種病的人,晚上睡不好覺,多夢,易被驚醒。白天精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並且有的人還出現胸悶、頭暈、心慌、耳鳴、食欲不振等現象。長期患此病還會使人性機能減退,內分泌功能紊亂。

在日常生活中,中年人的負擔較重,無論學習、工作和家務勞動都比較緊張,有的人還經常“加夜班”、“開夜車”,加上有的人家庭有糾紛,以致“勞神過度,情誌不暢”,很容易患神經衰弱症。

患有這種病的中年人,不必過分緊張和憂慮,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采取多種方法徹底治愈。首先要養成有規律的生活,加強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樣有利於神經功能的調節和恢複。要盡可能合理地安排工作、學習與休息,盡量避免過於勞累和緊張。要加強文化娛樂活動,多聽音樂,參加有趣味的業餘文化生活,緩解緊張情緒。

患有神經衰弱的中年人,飲食習慣要合理,晚餐不要過飽,睡覺前不要喝咖啡和濃茶,有刺激性的食品要少吃,少吸煙,少飲酒。

37神經病不是精神病

在某些電視節目、電影中,涉及到精神疾病的劇情時,演員們順口而出的台詞是“神經病”。有有些人看來,神經病與精神病似乎是同一種病,神經病成了精神病的代名詞。其實這種說法或認識是不對的。精神病與神經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神經病是指腦、脊髓及周圍神經係統病變導致的如腦血栓、腦出血、腦及脊髓腫瘤、脊髓炎等中樞或周圍神經組織的疾病及癲癇、神經衰弱症、強迫神經症等。精神病是大腦機能障礙而致認知、情感、意誌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神經病多表現為軀體症狀,如麵部麻木、肢體癱瘓、頭疼眩暈、大小便失禁等。而精神病則多表現為精神、心理及行為障礙如錯幻覺、妄想、言語行為紊亂等。在治療方法上,神經病多采用活血化瘀,止血降壓、手術等內外科治療方法。而精神病目前多采用抗精神病藥物和氯丙嗪、奮乃近等,再加上心理支持來進行治療。神經病人主觀上都迫切就醫以求得及早治愈疾病。而精神病人由於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因此大多病人不主動求醫甚至拒絕治療。

38植物神經紊亂——一種容易被忽略的疾病

從來都不知道得病是什麼滋味的我,56歲那年,忽然病倒了:厭食、肚脹、腸鳴、拉稀、上堵、下憋、下腹右側隱痛、四肢麻木、肌膚疼痛,難以入睡……臥床不起了。家人趕緊送我去醫院檢查:驗血查便、作B超、照胃鏡、膽囊造影、腸造影……受了不少罪,還是確定不了是什麼病。有的大夫給我開治肝炎的藥,有的給我開治胃炎的藥,幾個月過去了,越吃藥病得越厲害,體重也降了十幾斤。我很恐懼,也很痛苦,懷疑自己一定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