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國傳統中醫對飲食營養有關預防保健作用的認識具有悠久的曆史。自神農氏遍嚐百草的滋味與水泉的甘苦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了找尋和認識藥物與食物的實踐。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黃帝內經》為傳統醫書之祖,在飲食治療與預防養生方麵則提出了明確的治則。《神農本草經》則記載有許多藥用食物。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則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則收集了本草食物200多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麵,仍有指導意義。
中醫有“藥食同源”之說,認為食品本身就屬於藥物的一部分,特別是《本草綱木》更是把食品包含在藥物之中。在中醫書籍中,也具有食療方和藥膳方。食品在治療作用方麵雖然功能有限,往往隻起輔助療效,但無毒副等不良反應,並可長期食用,對預防保健具有天然的作用。另外,食品和中藥理論都可以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應用,因此,要運用食療和藥膳,必須要知道一些中醫指導理論,了解一些食物的藥性,便於在日常飲食中運用。
為此,中醫又有“食物歸經”之說。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髒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中醫側重於根據食物的熱、溫、涼、寒“四氣”和性平來進行“性味歸經”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髒六腑和預防疾病。中醫還有飲食物的“五味”學說,即飲食物的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飲食五味用之適宜,對人體則有益,若因過分偏嗜則可發生疾病。總之,中醫對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等學說,是中醫對飲食預防保健作用的重要理論依據。
中醫食養的特色和原則概括起來大致有四大特點。
一、 因後天之本,及早食養。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因此養生特
別是食養最遲應從青、中年開始,養生延年的主要方法是經過飲食調理以保養脾胃,要盡量少吃生冷、燥熱、重滑、厚膩飲食,否則會損傷脾胃。如果能夠長期保護脾胃而恰當地食養,就可以祛病長壽。
二、食養的關鍵在於飲食有節。飲食節製的關鍵在於“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適宜恰當合理,進食量不宜過飽,每餐所進肉食不宜種類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適宜先饑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並慎戒夜飲;忌過多偏食或雜食等。
三、先食療、後藥餌。食療在預防保健方麵具有長期作用。特別是對老年人先以飲食調治容易取得藥物難以達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