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聯達探路大數據
大數據
作者:甘露
如果說大數據已是很多行業的“香餑餑”,那對於建築行業來說,大多還隻是聽著“香”。因為這個行業的大數據挖掘存太多行業壁壘,數據維度複雜、法律法規獨特等原因,使得建築行業的大數據挖掘成為一個高門檻的行業。“科技正在實現智慧建造,要發展必須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再難也要探出自己的一條路來。”這是半年前“廣聯雲”剛剛發布時廣聯達總裁賈曉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的話。如今廣聯達不僅在雲計算領域有了顯著的成果,在大數據方麵也開始了新突破。
日前,廣聯達發布了第三代造價整體解決方案,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將三維設計模型承接到BIM算量軟件,從而實現各階段快速提取工程量、招投標造價編製和審核,並打通造價過程中的模型數據流,運用基於雲的數據共享與應用,形成管理、工具、數據的集成應用,最終將各種初始數據進行加工後呈現在用戶眼前。
“最簡單的例子,在以前由於人工工作量太大,造價料單審核工作逐漸成為雞肋之舉,隨之也造成數據浪費。現在通過電子料單就可以讓這項費時費力的工作變得簡單,數據共享也逐漸成為可能。”該產品的負責人介紹說。
可以看出,廣聯達此次推出第三代造價整體解決方案主打平台化,在為大數據業務今後的發展做鋪墊。據悉,廣聯達近期還發布了工程指標信息平台,展示了廣聯達在造價工程領域朝著大數據方向的研究成果。該平台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把指標信息服務產品分為三部分,指標網站、指標助手和信息雜誌。指標網站涵蓋了近2000個工程的指標數據,數據每天都在持續更新;指標助手幫助客戶的工程快速分析出指標(量、價),並能與雲指標庫的參考區間做對比,達到快速檢查的目的;信息雜誌每季度出一期,包含不常見的精品指標,配上行業先進的指標應用文章,為用戶提供專業、周到的指標數據服務。
以傳統的建築行業造價谘詢公司為例,如果公司有一百個造價人員,這個規模的公司會至少有兩個人專門做詢價,一個谘詢師的年成本大概是30萬元。而從收集材料廠商數據的成本來看,收集一個廠商的信息一年需要140元,而目前國內的建築材料的生產廠商79萬家,如果要把這79萬家的材料信息收集回來,成本非常巨大。“針對這個情況,廣聯達要做的是把這些生產廠商的數據收集回來,結合一係列機器學習、數學建模、自然語言處理、搜索引擎等前沿技術,把信息精細加工以後提供給用戶。”工程信息事業部總經理付永暉說。
此外,在第三代產品基礎上,廣聯達還提供掌中廣材、結算掌中寶、建築精選三款專為手機開發的移動終端App,以滿足從業者移動辦公的實際需求。同時在電腦終端提供了G+工作平台,將眾多施工應用置於一處,避免多次尋找的麻煩,包括CAD快速看圖、簡易翻樣表在內的7種產品均可以即時下載安裝。
總的來看,廣聯達推出第三代造價整體解決方案,基本可以總結為幾個關鍵詞:BIM+雲·端+全過程+超級入口。通過管理、工具、數據的集成應用,充分利用先進的雲和移動技術,實現造價全過程的生產效率、管理效率的持續提升。由此可見,建築行業也開始融入大數據時代的熔爐,廣聯達也向新的機遇邁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