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教你對症下藥5
輔助治療
經驗方
1.金銀花15克,白芍18克,白茅根15克,蒲公英15克,生黃芪15克,生甘草10克,大腹皮5克,冬蟲夏草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2.土茯苓180克,金銀花60克,甘草30克,每劑分5日煎服完,每服5劑為1個療程。
3.雄黃3克,輕粉3克,煆石膏3克,黃柏3克,共為細末,撒患處。
食療方
1.薏苡仁30克,萆薢1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萆薢加水煎汁,再與薏苡仁、粳米同煮粥,粥熟後調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有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用於一期梅毒。
2.公英、銀花、野菊花、地丁、紫背天葵、白鮮皮各15克,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各12克,薏苡仁、茯苓、車前草各1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適量,上述諸味藥物加水適量,同煎15~20分鍾,留汁去渣;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將熟時對入上述藥汁及白糖,稍煮片刻即成。每日1劑,分2次早、晚服食,連服7~10天為1個療程。有清熱解毒、祛濕利尿的作用,用於二期梅毒。
3.枸杞葉500克,羊腎2對,羊肉250克,粳米100克,蔥白5根,將羊腎洗淨,去筋膜,切成細丁;蔥白洗淨切成細節;羊肉洗淨切細;枸杞葉洗淨,用紗布紮緊;粳米洗淨。將各味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熬粥,粥熟時加入調味品,吃羊腎、羊肉,飲米粥。用於晚期梅毒,腎虛勞損
者。
治療要堅持早期進行、足量用藥的原則。青黴素對梅毒螺旋體有殺滅作用,副作用又小,隻要配合醫師堅持治療,就會收到減少並發症、治愈疾病、及早恢複健康的作用。治療期間,其配偶也需要進行檢查,必要時接受治療。治愈後要求定期複查,有複發征兆時,抗生素的用量要加大。
注意生活細節,防止傳染他人:早期梅毒患者有較強的傳染性,晚期梅毒雖然傳染性逐漸減小,但也要小心進行防護。自己的內褲、毛巾及時單獨清洗,煮沸消毒,不與他人同盆而浴。發生硬下疳或外陰、肛周扁平濕疣時,可以使用清熱解毒、除濕殺蟲的中草藥煎水熏洗坐浴。
早期梅毒患者要求禁止房事,患病2年以上者也應該盡量避免性生活,發生性接觸時必須使用避孕套。如果患者未婚,那麼待梅毒治愈後方允許結婚。
二期梅毒發生時會出現全身反應,此時需要臥床休息。患病期間注意營養,增強免疫力。
早期梅毒患者從治療第1年內每3個月複查1次,以後每半年複查1次,共2~3年。如發現血清複發或症狀複發,應加倍量複治。
生殖器皰疹
生殖器皰疹是一種由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的複發性傳染病,以生殖器部位發生群集水皰、糜爛、自覺灼癢為特征。主要由性接觸傳染,患者和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都是傳染源。發病與性活躍密切相關,可能生殖道的環境適合單純性皰疹病毒生長。原發感染經過一定靜止期後常有複發,外傷、感染、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和受冷等常為複發的誘發因素,食物、藥物及性交過於頻繁也可成為誘因。
生殖器皰疹的發病有兩個特征:一是發病初期,病變大都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如失於治療則可使疾病加重。二是容易複發,複發者一般每年都發病4~5次。由於感染上該病後皰疹病毒仍可存活、隱蔽在深部的支配生殖器官的神經組織部位,一旦條件適宜,且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又可致病。常見症狀
1.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潛伏期為2~7天。原發損害為1個或多個小而瘙癢的紅丘疹,迅速變成小水皰,3~5天後可形成膿皰,破潰後形成糜爛、潰瘍、結痂,伴有疼痛。皮損單發或融合,男性好發於龜頭、冠狀溝、陰莖體或尿道口,常伴有淋巴結腫大壓痛。
2.複發性生殖器皰疹:首次感染1年內,半數病人有複發。如反複發作,每次發作的病程較原發感染短,全身症狀較輕,損害較小,結痂愈合較快。
原發或複發生殖器皰疹可伴有排尿困難、急性尿瀦留、腦炎等。
3.男性同性戀者,表現為嚴重的肛門直腸疼痛,其他症狀為便秘、肛門有分泌物、裏急後重和發熱等。部分病人肛周有水皰或潰瘍。
需要做哪些檢查
1.白細胞總數一般不增高。
2.在病損的水皰底部做細胞塗片,用直接免疫熒光技術或常規染色,可找到病毒抗原或嗜酸性包涵體。
3.血清學檢查,急性期和康複期HSV的血清抗體滴度增高。
常用中成藥
1.黃連素軟膏:外塗,每日2次,口服。
2.如意金黃膏:外塗,每日2次,口服。
3.龍膽瀉肝丸:每次6~9克,每日2次,口服。
4.牛黃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
5.五福化毒丸:每次1粒,每日2~3次,口服。常用西藥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也不能防止複發。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症狀,減輕疼痛,縮短病程及防止繼發感染。
1.一般治療: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潔、幹燥及皰壁完整。防止繼發細菌感染,疼痛明顯時可給以止痛藥及鎮靜劑,避免精神恐懼。
2.抗病毒藥物應用:
(1)無環鳥苷:病情重者可靜脈給藥,劑量為每千克體重5毫克,每8小時1次,療程5~7天。輕者可口服,每次200毫克,每6小時1次,共7~10天。能迅速控製病情,減輕患者的自覺症狀,縮短病程。該藥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少數患者有轉氨酶一過性增高,靜點濃度過大滴速過快時可引起靜脈炎。
(2)三氮唑核苷:每日服600毫克,共10天,能減輕疼痛和縮短病程。
(3)幹擾素:每次100萬~30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周2~3次。
(4)聚肌胞:每次2毫克,肌肉注射,每周2~3次。
3.免疫調節劑應用:
(1)左旋咪唑:25~50毫克,每天3次,每周服3天停4天,連服1~3月,對本病有一定的療效。
(2)轉移因子:2毫升肌肉注射,每周2次,共2~3周,可增加機體的免疫力。
(3)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可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但其效果不太可靠。
4.局部治療:局部損害處要保持清潔,切勿用碘酊或酒精外搽消毒。
常用藥物如下:
(1)5%無環鳥苷軟膏外用,每天2~3次。
(2)2%龍膽紫液外擦,每天2~3次。
(3)0.1%皰疹淨溶液外擦,每天4次。
(4)0.5%次氯酸鈉溶液外擦,每天2次。
(5)板藍根注射液外塗,每天3~4次。
(6)5%鹽酸利多卡因軟膏外塗,每天2次,可止痛。
5.對症治療:
(1)疼痛明顯,影響睡眠者,應適當應用止痛鎮靜劑,如去痛片、安定、卡馬西平等。若疼痛劇烈,一般止痛藥無效時,可用呱替啶。
(2)合並細菌感染時,加用抗生素。
(3)若與其他性傳播疾病同時存在時,應及時治療有關性病。
(4)注意誘發因素,並盡可能除去或避免可疑誘因,減少複發。
輔助治療
經驗方
1.馬齒莧30克,板藍根15克,紫草12克,敗醬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生大黃30克,黃連30克,黃柏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共研細末,用時以麻油調成糊狀,塗於瘡麵,每日1次。
3.馬齒莧50克,煎水待涼,用紗布五六層蘸水濕敷,每次20分鍾,每日2~3次。
食療方
1.紫草根10克,煎水加紅糖,飲用。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
2.鮮馬齒莧60克,雞蛋清3枚,加水適量燉熟,溫食之,每日2次。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及時足量使用抗病毒藥物,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和控製皰疹的傳染與複發。
本病雖可複發,但預後一般較好。
保持局部清潔、幹燥及皰壁完整,每天用等滲鹽水輕輕擦洗2~3次,吸幹,注意不要擦破皰頂,防止繼發細菌感染。減少活動,以防止皰疹因摩擦潰破。
患者使用避孕套可能減少疾病的傳播,尤其是在無症狀排毒期,但出現生殖器損害時,使用避孕套也不能避免傳播,因此,治療期間禁行房事,活動性生殖器皰疹患者禁止與任何人發生性關係。配偶也應堅持檢查和治療。
預防感冒,避免受涼、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以防複發。
忌食辛辣刺激食品,禁煙酒。
盡早察覺發病的預兆,如見臀部及大腿內側、陰莖皮膚癢或蟻走感,則需到正規醫院就診。
發病時不宜穿緊身的褲子,以免由於局部潮濕而延長病程。
對嚴重的原發感染和反複發作者,可試用非特異性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以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是由沙眼衣原體感染所引起的一種亞急性或慢性淋巴結炎症,又稱腹股溝淋巴肉芽腫、第四性病。本病的病原體是沙眼衣原體,其傳播途徑一是直接接觸傳染,主要通過性接觸而傳染,隻要性伴有活躍的病灶,有膿性分泌物,均帶有衣原體,可以傳染給對方。二是間接接觸傳染,可因接觸患者分泌物汙染的內衣、浴巾等物品而被傳染。
常見症狀
本病潛伏期為5~12天,平均7天,好發於30歲左右的男性,臨床分為三期:
1.初期:起初病變損害主要見於外陰部,男性見於包皮、龜頭、冠狀溝或尿道口,少數患者可出現在手指、扁桃體、舌部。早期病變為極小的丘皰疹或水皰,破潰糜爛,形成小潰瘍,邊緣整齊,邊有紅暈,不痛不癢,自覺症狀不明顯,經1~2周後皮損自行消退。
2.中期:感染數周後衣原體經淋巴係統播散,75%的病人出現單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堅硬、疼痛,繼之與周圍淋巴結融合並與周圍組織粘連,形成雞蛋樣或更大的圓腫塊,俗稱橫痃,表皮紅色或暗紅,伴有畏寒、發熱、厭食等全身症狀。再經數周,淋巴結形成的膿瘍軟化,穿孔破潰,形成多個瘺管,長期流膿,很難治愈,或治愈後留下不規則瘢痕。
3.後期:可出現並發症,如生殖器象皮腫、直腸狹窄、直腸瘺管,嚴重者發生癌變。
需要做哪些檢查
1.早期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別是IgA升高明顯。血沉增快,白細胞增多,淋巴或單核細胞相對增多。
2.組織病理:主要病理變化是淋巴結的衛星膿腫。
3.補體結合試驗:用患者血清與本病衣原體抗原補體結合試驗,常在感染4周後陽性,1頤64以上有診斷意義。
4.微量免疫熒光試驗:可鑒別本病和其他衣原體感染,較其他血清試驗更具有特異性。
常用中成藥
1.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2.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口服。
3.小敗毒膏:每次15克,每日2次,口服。
4.犀黃丸:每次3克,每日2次,口服。
5.菊藻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
還可外用四黃散、金黃膏、黃連膏、青黛散、紫金錠、生肌膏等。
常用西藥
治療越早越好,初期病人用藥後,全身性症狀可迅速消失,但局部淋巴結腫的愈合有限。晚期出現嚴重並發症後治療困難,往往需行手術治療。
1.全身治療:主要是及時應用抗菌藥。常用的藥物有:強力黴素100毫克,口服,每日2次,共21天。四環素0.5克,每6小時1次,連服3~4周。磺胺噻唑,首劑2.0克,以後每6小時1.0克,連用3周。晚期患者可采用磺胺劑或抗生素與皮質激素(潑尼鬆)聯合療法,能減輕下腹疼痛,減少直腸分泌物和減輕纖維化。
2.局部治療:
(1)可外用高錳酸鉀水清洗外陰,對未化膿者可外敷10%魚石脂軟膏或用紅黴素、磺胺類軟膏。
(2)淋巴結軟化有波動(膿腫形成)者可在損害上方穿刺吸引膿液,並在膿腔內注入磺胺溶液。切不可做切開術,因其不易愈合。
(3)對晚期出現陰道或直腸狹窄者,須定期做擴張術。直腸狹窄嚴重者需做直腸切除術。
(4)有包皮及陰囊象皮腫者,亦可手術切除。
(5)局部病灶還可以用超聲波、紫外線、紅外線、X線等物理療法。
輔助治療
經驗方
1.生大黃18克,全蠍(去頭足,炒去毒)3~5克,穿山甲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炒白僵蠶9克,當歸9克,生大黃9克,甘草5克,穿山甲5克,共研細末,空腹溫酒調服9~12克,每日2~3次。
3.側柏葉60克,大黃60克,黃柏30克,薄荷30克,澤蘭30克,共研細末,綠茶水調敷患處,每日1~2
次。
患者應避免性生活,與其發生性關係者,應到醫院檢查,並注意是否存在亞臨床感染。
注意衛生,勤清洗,勤換內褲,並及時對其進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局部幹燥,可經常使用爽身粉。
發病期應靜臥休息,禁煙酒,禁食肥甘煎烤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是肉芽腫莢膜杆菌引起的生殖器及其附近皮膚粘膜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肉芽腫性潰瘍,有輕度的傳染性,一般認為屬於性傳播疾病。腹股溝肉芽腫在曆史上命名繁多,如杜諾凡病、杜諾凡肉芽腫、第五性病、性病性肉芽腫、陰部潰瘍性肉芽腫等。本病的致病菌為肉芽腫莢膜杆菌,其傳播途徑有:
1.性接觸傳播:已經證實多通過此途徑傳播。
2.陰虱:有人認為陰虱可能是本病的傳播媒介,但未能證實。
3.自身感染:有人推測肉芽腫莢膜杆菌是一種腸道寄生菌,因而可通過自身感染的方式發病。
常見症狀
好發於包皮、冠狀溝、陰莖、龜頭和係帶,生殖器以外部位如肛門、腹股溝也可以發病。
皮損初起在病原菌侵入部位發生單個或多個丘疹或堅實的皮下結節,破潰後形成邊界清晰的潰瘍,牛肉紅色,表麵清潔,觸之易出血,缺乏觸痛和自覺症狀。以後潰瘍邊緣的肉芽組織增生呈滾卷狀,有的潰瘍基底的肉芽組織也增生高起,形成高起性肉芽組織損害,其表麵疣狀肥厚呈乳頭狀,並有膜樣滲出物,較為幹燥,邊界不規則,有輕度壓痛。由於自身接種,原發皮損周圍可有衛星狀潰瘍灶。原發皮損和衛星灶不斷擴大以後相互融合形成巨大的潰瘍,可累及整個恥部、腹股溝、外陰和肛周,邊緣呈弧形、多環形或匍行性。發生深潰瘍時可以損毀陰莖的大部分組織。繼發其他病菌感染者可以引起生殖器廣泛破壞,流出異臭的分泌物。損害不會自愈,經治療愈後遺留瘢痕。由於慢性炎症,尚可遺留尿道和肛門狹窄、持久的竇道和色素脫失。如果局部淋巴管阻塞導致淋巴回流障礙,也可以產生外陰生殖器假性象皮腫,病程長的皮損尚可癌變。
局部淋巴結一般不受累,僅在繼發感染時可以腫大疼痛,但在腹股溝處可以形成假性橫痃。假性橫痃由局部膿腫所致,破潰後形成肉芽腫性潰瘍,數年不愈。
全身情況一般良好,但有6%的患者病灶的病原菌可經血液或淋巴途徑播散至全身。全身播散可累及頭、麵、胸、肝、脾、結腸和附睾等部位,導致係統性杜諾凡病。
本病病情發展時急時緩,平均病期2.5年,但如果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平均病期可以明顯縮短。
需要做哪些檢查
1.組織碎片或病損組織液塗片查到杜諾凡小體。
2.組織病理象呈肉芽腫性炎症有提示意義,如查到杜諾凡小體有診斷意義。
常用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每次6~9克,每日2次,口服。
2.金熊炎必克: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3.犀黃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4.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
5.菊藻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常用西藥
早期未及時治療者,可致患處殘毀,療程不足者易複發;晚期可並發鱗狀細胞癌。必須力爭早期治療。
1.抗生素療法:
(1)複方新諾明:口服每次2片,每日2次,連用3周。
(2)四環素:口服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連用3周。
(3)二甲胺四環素(美滿黴素):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連用3周。
(4)慶大黴素:每次肌注8萬單位,每日2次,連用3周。
(5)鏈黴素:每次肌注0.75克,每日1次,連用3周。
用藥須持續至損害完全消退,至少連續用藥3周,否則容易複發。治療後須嚴密追蹤,若複發者可重複治療,直至損害完全消退。並同時做梅毒血清試驗,以防掩蓋梅毒的表現。
2.局部治療:
(1)可外用高錳酸鉀水清洗外陰,對未化膿者可貼10%魚石脂軟膏或用紅黴素、磺胺類軟膏。
(2)淋巴結軟化有波動(膿腫形成)者可在損害上方穿刺吸引膿液,並在膿腔內注入磺胺溶液。切不可做切開術,因其不易愈合。
(3)對晚期出現陰道或直腸狹窄者,須定期做擴張術。
(4)直腸狹窄嚴重者需做直腸切除術。
(5)有包皮及陰囊象皮腫者,亦可手術切除。
(6)局部病灶還可以用超聲波、紅外線、X線等物理療法。
輔助治療
經驗方
1.苦參30克,黃連30克,黃柏30克,黃芩30克,蒲公英30克,大楓子30克,枯礬20克,冰片5克,煎水,微溫時洗滌患處,每日2次,每次20分鍾。
2.黃連、黃柏、乳香、沒藥、兒茶、輕粉、五倍子、官粉、珍珠粉各等份,共為細末,撒敷患處。
3.馬齒莧45克,板藍根30克,白芷10克,木賊15克,細辛12克,桃仁10克,露蜂房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取液,熏洗患處,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鍾,連續10~15
次。
治愈前禁止性生活。婚前體檢發現一方患有本病,未治愈前不應結婚。與腹股溝肉芽腫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應做預防性治療。
注意局部清潔,以免自身接種。
保持局部幹燥,注意休息,減少局部摩擦。
發病期應靜臥休息,宜進清淡飲食,禁煙酒及肥甘煎烤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軟下疳
軟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通過性交感染而引起的在性接觸部位發生的一種局限性壞死性潰瘍,並伴有腹股溝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感染途徑係性接觸,病原菌經局部組織微小損傷而侵入,細菌往往存在於患處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中,引起生殖器潰瘍。偶爾有非性交接觸感染者,病原菌經陰部外接觸而發生陰部外軟下疳。多發生於不潔人群中,發病較急,進展迅速,傳染性極強。
常見症狀
感染後經2~3天潛伏期發病,最長可達10餘天,平均2~3天,一般無前驅症狀。
本病好發於外生殖器陰莖冠狀溝,特別在係帶兩側的小窩、包皮內側及龜頭,一般在不潔性交1~5日後,患處初發為丘疹,在1~2日後變為皰疹、膿皰,破裂成淺潰瘍,直徑多在1~10毫米左右,上有灰黃色或綠色膿液,周圍繞以紅暈,邊緣潛行,觸之柔軟。下疳數目最初為1~2個,因可自身接種,周圍可出現2~5個成簇的衛星潰瘍,自覺疼痛較重,愈後留下淺薄疤痕。可並發腹股溝淋巴結炎,以左側為多見,淋巴結呈球形,觸痛,可形成單腔膿腫,表麵有波動,紅腫熱痛,形成軟下疳橫痃。
除上述典型表現外,尚可發生特殊類型的下疳:
(1)一過性軟下疳(短暫性軟下疳):初為典型軟下疳小潰瘍,4~6日可消退,但於2~3周後出現典型腹股溝淋巴結炎(橫痃)。
(2)崩蝕性軟下疳:初為小灶潰瘍,很快發生外生殖器廣泛性破壞,並可累及下腹部及股部,常致大出血。
(3)匍行性軟下疳(蛇行性軟下疳):多個損害互相自身接種,形成狹長而彎曲的匍行性淺潰瘍,可與腹股溝化膿性淋巴結炎相連,或累及股部或恥骨部。有時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4)毛囊性軟下疳:多發於生殖器周圍及陰毛處,原發於毛囊,初似毛囊炎,不久破潰成毛囊深部針頭帽大小的潰瘍。
(5)巨大軟下疳:初發損害很小,迅速擴展成巨大潰瘍,當其形成在腹股溝膿腫破潰處,則可沿淺層擴延至恥骨上或自身接種到大腿。
(6)微小軟下疳:損害微小,類似生殖器皰疹所致的糜爛,但有不規則的基底和刀切樣出血性邊緣。
(7)丘疹性軟下疳:初起為潰瘍,以後隆起,尤其是邊緣,頗似二期梅毒的扁平濕疣。
需要做哪些檢查
1.塗片檢查:從新鮮外陰潰瘍潛行邊緣處取漿液性分泌物,或取破潰淋巴結的膿液做塗片,革蘭染色,大部分能找到兩端圓鈍多呈鏈狀排列的革蘭陰性小杆菌。
2.細菌培養:抽取橫痃膿液,采用巧克力血瓊脂培養基,陽性者接種24~48小時後見灰白色平滑隆起的菌落生長,周圍有溶血環。
3.組織病理檢查:鏡下顯示三個層帶,淺層由中性白細胞、纖維蛋白、紅細胞和壞死組織組成;中層有多數新生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致使管腔閉鎖,血栓形成;深層有致密的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及纖維細胞增生。
常用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
2.婦科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3.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口服。用於橫痃腫痛者。
同時外用衝和膏、金黃散、五五丹、生肌玉紅膏等。常用西藥
1.磺胺類藥物:常用複方新諾明,每次服2片,每日2次,至少用7日,一般連用3周為宜。對緩解疼痛和促進愈合奏效迅速,常作為首選藥物,且對梅毒無效,不會掩蓋與梅毒的混合感染。
2.抗生素治療:
(1)紅黴素:每次服500毫克,每日4次,連用7~14日或至臨床治愈。
(2)四環素:每次服500毫克,每日4次,連用7~14日或至臨床治愈。
(3)頭孢三嗪(菌必治):一次性肌注250毫克。
(4)羥氨苄青黴素(克拉維酸鉀、安美汀):每片含克拉維酸鉀125毫克,羥氨苄青黴素250毫克,每次服2片,每日3次,共7日。
(5)環丙氟呱酸(環丙沙星、悉複歡):每次服500毫克,每日2次,共用3日。
(6)氟嗪酸(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有報道1次口服400毫克,與紅黴素7日療法的療效同。
(7)壯觀黴素:一次性肌注2克。
3.局部治療:
(1)瘡麵處理:潰瘍灶可用生理鹽水、過氧化氫、1頤4000高錳酸鉀溶液、聚烯吡酮衝洗或浸泡,或用抗生素溶液濕敷,再用抗生素軟膏外塗。
(2)包莖處理:①用上述藥物浸泡或濕敷。②陰莖水腫明顯而長期不消退者,可行陰莖背側縱行切開,以減輕症狀。③包皮環切術應在2~3個月後進行。
(3)膿腫抽吸術:腹股溝淋巴結化膿尚未破潰時,不宜切開,可用大號針頭抽吸膿液,然後注入抗生素溶液,針眼上塗以抗生素軟膏,最好包紮好,保持清潔,每日1次,直至膿液排出為止。
輔助治療
經驗方
1.土茯苓40克,銀花15克,蒼耳子5克,威靈仙9克,白鮮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共研細末,取10~15克加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石碳酸1毫升,臨用時搖勻,以棉花蘸藥汁擦患處,每日4~5次。
3.黃連10克,公英10克,黃柏10克,元明粉5克,冰片3克,枯礬6克,共研細末,用芝麻油調敷患處。
食療方
1.牡蠣肉100克,鮮慈姑200克,調料適量,將牡蠣肉、鮮慈姑洗淨,切片。先將牡蠣肉煸炒至半熟,加入鮮慈姑後同煸,入調料,加清湯,旺火燒開,文火燜透,燒至湯汁稠濃即可食用。
2.鮮白茅根30克,澤瀉15克,綠豆50克,冰糖20克,先煮白茅根、澤瀉,20分鍾後撈去藥渣,再入綠豆、冰糖,煮至綠豆開花蛻皮後過濾去渣,待溫後服用。
3.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冰糖適量,上藥均洗淨,加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去渣,加冰糖適量,溫服,每次200毫升,每日2次。
潔身自愛,杜絕性亂交,出差、旅遊時盡量用淋浴,不用坐式抽水馬桶,不用公共毛巾、浴巾,不穿他人內褲。
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並對其性伴進行追蹤檢查,不論其有無症狀均應治療(因其已成為軟下疳帶菌者)。
注意局部清潔,避免自身接種。
定期消毒病人患部接觸過的物品。
按時敷抹外用藥,並作好包紮,避免摩擦、刺激。
注意飲食,忌辛辣厚味油膩之物。
愈後常清洗患處,防止汙垢存留。包莖或包皮過長者,宜進行手術。
生殖器念珠菌病
生殖器念珠菌病又稱性病性念珠菌病,為感染念珠菌而致的一種真菌病。男性念珠菌性龜頭炎日益增多,可能與不潔性交有關。與患念珠菌性陰道炎患者有性接觸的男性,其生殖器被感染者達69.4%。致病菌主要為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陰道和皮膚上,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致病。當病原菌侵入機體後能否發病取決於病原菌的數量、毒力、入侵途徑與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皮質類固醇、免疫抑製劑及廣譜抗生素等的長期應用,均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致病。另外,也可由於長期放置靜脈插管、內髒導管、嚴重燒傷等汙染而致病。
常見症狀
帶菌者一般可無症狀和體征,僅在冠狀溝處可檢到念珠菌。常見的症狀是陰莖包皮及龜頭輕度潮紅,幹燥光滑,包皮內板及龜頭冠狀溝處伴有白色奶酪樣斑片。陰囊受累時,在與陰莖接觸麵上可見鱗屑紅斑性皮疹,刺癢明顯,累及尿道時,可出現尿頻、尿急。少數可表現急性水腫型包皮龜頭炎,包皮水腫明顯伴刺癢,可出現小潰瘍。多見於糖尿病患者。
需要做哪些檢查
1.直接鏡檢法:可刮取患者病損處皮屑少許鏡檢。在高倍鏡下可找到成群的卵圓形的孢子的假菌絲,折光性較強,陽性檢出率約為60%。
2.染色法:以同樣方法取材,鏡下觀察可找到革蘭陽性的卵圓形孢子,也可見到假菌絲。
3.培養法:如懷疑本病而塗片檢查陰性可用此法。
常用中成藥
1.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
2.梔子金花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3.當歸蘆薈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