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小說的婦女群像
人文天地
作者:管玉梅
魯迅的小說《祝福》篇幅較長,而且這篇小說距離我們的時代久遠。所以中學語文教師在講解時總覺得與時代脫節,在課堂上很難與學生達成思想上的共鳴,其實魯迅的作品非常耐得住推敲和琢磨,因為這裏有深邃思想的流傳,這裏有時代共性的深刻。所以我們有責任引領學生在魯迅的小說中注意觀察社會,拒絕膚淺簡單,學會縝密的思考。
隻有親近了魯迅的小說《祝福》,我們才能破解這篇文章。怎麼親近和破解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首先要找到一個突破口。然後牽動這一根頭發也就可以動全身了。如果采用傳統方法突破的話,就會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糾纏在祥林嫂跟時間有關的一些意義不是很大的信息上,我覺得這是一種徒勞的浪費。於是我就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這篇小說進行一種全新的解讀。這種解讀的方式就是抓住《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在解讀過程中首先我們要看小說的寫作時間,這一點很重要。這篇小說是魯迅的代表作品,被收錄在他的第二部小說集《彷徨》中。《祝福》的寫作時間是一九二四年,首先讓學生思考第一個問題,利用我們學過的曆史知識來回憶中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一個什麼樣子。當時辛亥革命已經結束,這次革命的成果是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謂的半殖民地那是因為有殖民帝國主義的介入,半封建指的是地主軍閥的統治。既然中國的社會性質中有封建的成分,那麼必然有封建社會賴以生存的封建思想。隨著封建製度的延續封建思想被一些人簡明扼要的概括成一個現代的成語“三綱五常”,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實際上這三綱涵蓋了封建社會的全部,君為臣綱就規定了封建社會中應該遵守的權力分配,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政權,父為子綱就規定了家族中的權力分配,也就是族權,夫為妻綱就規定了一個小家庭內部的權力分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夫權。這三種權力又是從上到下逐級製約。從這種等級權力的分配我們不難看出封建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處在社會最下層的是中國的廣大的婦女。為了維係男權的統治,在封建社會中把夫為妻綱又升級為三從四德,其中三從為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甚至無理要求鼓勵女子在丈夫死後對丈夫絕對的忠誠發展為殉夫守節,餓死事小,失節是大。這是對婦女冠冕堂皇無情的戕害。所以我們要想擺脫封建思想的桎梏,第一要義先打破婦女身上的枷鎖。
那麼魯迅在20世紀的20年代在幹什麼呢?此時的魯迅已經接受西方先進思潮的影響,在五四運動前後舉行了新文化運動,當時魯迅旗幟鮮明地舉起了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其中突出強調了婦女解放問題。所以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格外關注婦女的問題。《祝福》就是這樣一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