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惡媳婦難做好媽媽(1 / 1)

惡媳婦難做好媽媽

親子時間

作者:沈青黎

我和婆婆的關係一直都不好。戀愛的時候,她一直希望兒子娶個本地媳婦,堅決不同意我和她兒子交往;結婚後,她以我倆工資都不低為借口,沒讚助一分的買房款,而小叔子結婚時,她卻一口氣拿出八萬塊!小姑子比我早兩個月生孩子,婆婆自告奮勇伺候月子,洗衣做飯,到我時,她隻是象征性地照顧了一周便以腰病複發為借口開溜了,我隻好把母親從老家請來救急……

因為對婆婆心懷怨憤,從女兒小時候起,我便常常在她耳邊說婆婆的不是,不厭其煩地向她描述婆婆如何偏心,如何重男輕女,還感歎天下的婆婆都不是善類……女兒成了我最好的聽眾,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似懂非懂,到後來的義憤填膺,還不時附和一句:“奶奶真壞!”對女兒的反應,我從未覺得有何不妥。

但慢慢的,我發覺女兒有些不對勁。尤其是在上幼兒園後,她變得乖戾多疑,對他人總是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敵意;幼兒園的阿姨告訴我,有一次一位小朋友的奶奶去接他,女兒聽見對方喊奶奶,突然將那位小朋友拉到一邊,悄悄告訴他:“不要跟你奶奶玩,奶奶都是壞人”;讀小學後,這種狀況更嚴重了,有一次,女兒竟然對我說:“媽媽,等我將來結了婚,一定狠狠欺負我婆婆幫你報仇!”

女兒的言行讓我震驚,想起她每次看婆婆時那冰冷的眼神,我突然不寒而栗。天哪,我做了什麼?孩子這麼小,我卻早早地在她心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如果帶著“天下的奶奶、婆婆都是壞蛋”的理念長大,女兒將來的婚戀還能幸福嗎?怨恨會讓她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為了女兒,我決定暫時擱置與婆婆的恩怨。從那以後,我不再頻繁在女兒麵前數落婆婆的不是,還經常帶女兒去婆家走動。但因為先前的影響太過強烈,怨恨已經在女兒心中生根發芽了,她對婆婆始終非常地冷淡,不但很少叫奶奶,而且拒絕吃婆婆夾給她的食物,因此每次吃飯餐桌上的氣氛都特別尷尬,婆婆的眼神也非常失落。

有一次我同閨蜜聊起了自己的苦惱,閨蜜告訴我:“孩子的內心觸覺特別靈敏,雖然你表麵上改變了自己的做法,但小孩還是能感覺到你對婆婆的真實態度。所以想改變孩子的認知,就得真正意義上修複你的婆媳關係。”閨蜜的話觸動了我,既然跟婆婆鬧矛盾有百害而無一利,我為何不放下恩怨努力一把?

於是,我開始試著去理解婆婆,關心婆婆。摘掉有色眼鏡後,我發現她雖然有點小偏心,嘴比較碎,但為人也不算惡毒。見我放下架子主動示好,她倒也不好意思了起來,對我的態度也有所緩和。此外我還經常對女兒說:“人與人之間最怕的就是誤解,媽媽這些年可能誤會了奶奶,她並沒有我想象中那麼不通情理,是媽媽多心了。”

與此同時,我重新向女兒解釋了婆婆當年的“惡行”。告訴她:當初婆婆反對我跟她爸爸結婚,是因為覺得我們一南一北,生活習慣不同,怕我們吵架;當初婆婆給小叔子錢,是因為他當時很困窘,比較需要支持;而婆婆沒有伺候我做完月子,是因為她的腰病發作撐不下去了……這樣解釋著,我對婆婆的恨意也消除了一大半。同時我還經常買補品孝敬婆婆,有意增加祖孫二人的相處機會……

慢慢的,女兒的敵意有所減輕了,見女兒的態度有所鬆動,我跟她一起玩一個感恩遊戲——在清單上寫下每個家庭成員的稱謂,然後寫出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事,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感激。

女兒的作文不錯,很快就在本子上寫滿了字,不少字還是用拚音代替的。我拿過本子一看,每個稱謂下麵都排列了幾件事,獨獨“奶奶”一欄下麵是空白。於是我便和女兒一起去想婆婆究竟為她做過哪些事,過了一會兒,女兒終於在我的啟發下排列出了幾件事,比如“奶奶給我做小棉襖”、“煮麻婆豆腐”、“發壓歲錢”等等,接下來,我又和女兒一起表達了對每個家庭成員的感恩。這個環節結束後,我在女兒眼睛裏看到了一絲柔和的光芒。

現在,我和婆婆的關係已經非常融洽了,女兒也丟掉了對奶奶的偏見,學會了向奶奶撒嬌,讓我頗感欣慰。當媽媽這麼久,我才終於明白,婆媳關係並不單單是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它同時也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處理好這種關係,是很難成為一個好母親的。 責編/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