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清學者章學誠認為年譜是“譜其生平時事與其人出處進退,而知其所以為言,是亦論世知人之學也”。本年譜亦祈求通過譜主教育家史紹熙先生生活的曆史記述,以彰顯其為人為學的精神指向,進而折射出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社會精神風貌。
史先生壽近期頤,曆經世紀曆史風雲變幻。四十年代民生艱困,五十年代新中國誕生發展,六十年代極左思潮,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及新世紀的國力強盛,這些時代的印記和律動,無不在先生個人曲折榮辱的遭遇、在給學生的題詞、在學校科學管理製度的製定、在教育理念的形成、在調研報告的觀點上,或鮮明,或曲折,或委婉地反映出來。但萬變不離其宗,其為國育才的宗旨始終不渝。
史先生從教五十年,四十年結緣省常中。如果從1932年他動員胞弟史紹熙報考省常中,到壽終前與省常中師生校友頻繁互動,先生與省常中相知相交則有整整八十年。1959年,他提出了名聞遐邇的“以教育為中心,全麵安排學校教學、勞動與生活”的“一、二、九”方案。1987年,提出要著力培養中學生的創造精神的觀點。他的教育理念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省常中給了先生教育實踐和施展才華的舞台,先生也造就了省常中的振新與輝煌。1985年《人民日報》刊《雙子星座——記著名教育家、科學家史紹熙和史紹熙》,更使先生的聲名進人尋常百姓家。
在教育實踐中,他關注的著力點始終是人:校長、教師、學生。
他始終認為校長不是官,是教育家。學校擔負著培育人才的神聖使命,校長不僅要清正廉潔,生活嚴謹,以身作則,更要有強烈的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觀念。在嚴格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要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辦學風格。
教師是教學的直接組織者,是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因此,他強調教師要敦品勵學,為人師表;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要因材施教,堅持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的統一,把培養學生能力和創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上。因此,先生求賢若渴,四十年代雪夜步行四十裏登門禮聘名師,“文革”前後不顧非議力請一批有才學的各門課程教師。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親自考察調研,三次大規模引進素質良好的教師,並為青年教師成長製定相應的規章製度,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先生一輩子熱愛學生,視學生為其最大財富。他認為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前提。因為愛,所以嚴;因為嚴,能成才;終成才,因為愛。這就是愛的辯證法。他提出三育並重:“德育是主導,智育是核心,體育是基礎”,三育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為了學生成才,他總結出了“觀察是人門,思維是核心,創造是目標,自學是根本”的導學途徑和培養能力的基本方法。
今年是先生百年誕辰。回顧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有三:一是始終不渝的為國育才的精神;二是兩部教育專著光彩依舊,有現實借鑒意義;三是培育了一大批報效祖國的精英才俊。縱覽年譜百年記載可見,先生是個賢者,賢者壽,厚德載物,心地寬廣;先生是個智者,智者益,傳道授業解惑,遊刃有餘;先生是個強者,強者韌,變幻萬千,執一不二。2007年,在省常中百年校慶中被授予終身榮譽獎,2009年在95歲高齡當選為“新中國60年江蘇教育最有影響人物”,亦是名至實歸。
是為序。
陳吉龍
201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