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院何以成為“作家的搖籃,文學的殿堂”?
(代序)
白 描
魯院的工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忙碌著。作為魯院一名工作人員,我曾經在自己的博客裏寫道:學員們“來了,去了;去了,來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撥又一撥。時光像沙漏一樣,我的年華在他們身上流尚而去。我思索過如此存在的意義,有時也發出質疑。但最終明白,我屬於他們。他們充實了我的生活,豐富了我的生命體驗,拓展了我的價值疆域。我把心交給他們,願意把靈魂敞露在他們麵前。他們的呼吸牽動著我的心率,他們對你寄予期望,你同時也把期望寄予他們。他們會讓你感到驚喜、驕傲, 當然你也不能讓他們失望。這樣想後,即刻釋然,不再為個人計劃中的某些事情在他們身上延宕或者放棄懊喪。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報的,我的人生行囊裏,裝進了他們的禮物,是從別處不可能得到的禮物,那就是師生的感情。每當他們即將離去,每當與離去的他們重逢的時候,來自於他們的那份滾燙的對母校和老師的感念之情,讓這個世界都變得溫暖了。”“我知道我不屬於他們。他們屬於藍天,屬於大海,他們將馳騁於無邊的草原和廣衷的山川大地,他們屬於未來。我呢,仍將像枚陀螺一樣,在一個固定的點上兜圈子。還有生命的規律,大路在他們麵前一直延伸,看不到盡頭, 因為他們年輕;而我,已經看清了前麵的景觀, 因為我不再年輕。我隻能陪伴他們同行一段,而後,路就由他們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為他們祝福,我的祝福直達永遠。”
這裏寫的是我的真實感情,也是我對自己的交代。
我們是以個體的身份定位於自己的工作崗位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學員眼裏,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魯院”,我們出現在學員麵前,代表的是魯院的形象, 同時,我們還是一條紐帶,一座橋梁,聯係著學員與黨和政府。魯院工作無小事,高研班工作無小事,任何一個培訓班的工作都無小事,從教學,到管理,到服務,從院長、老師,到做飯的大師傅、打掃房間的服務員,是一個整體結構上的鏈條,這個鏈條正常出色運轉,學員不光會給我們打高分,還會感恩黨和政府,相反,哪個環節出問題,不光會影響到學員對普院的看法,進而會影響到對黨和政府的看法。我們舉辦的“80後”作家班、網絡作家班、少數民族作家班,都印證了這一點。
每一屆高研班,每一個培訓班,我們都精心設計安排課程,認真組織實施教學計劃,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學體係,但我常常在問這樣一個問題,魯院教學靈魂性的東西是什麼?學員們的期待與我們的給予能否統一?我們將把他們送上一條什麼樣的路子?客觀講,學員們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識和信息,學習方法和技巧,在這些方麵,我們基本上滿足了學員的要求,但這不是我們教學的全部,更不是我們教學的靈魂,靈魂性的工作是豐富和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夯實作為一個作家的基本建設,這就是人格建設,是為何寫、為誰寫、寫什麼、怎樣寫的核心價值理念。這個工作必須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及管理與服務的各個環節中,當然,不是生硬地灌輸,而要以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來進行。比如我們安排的國情與時政課程,請有關領導和各方麵專家來校講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觀介紹情況,交流認識和看法,學員們很容易接受,他們過去習慣站在本地區、本民族立場,站在個人立場看待問題,現在卻能站在全局,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來理解我們的國情、我們國家的大政方針。我們的大文化課和文學課,通過對文化視野的拓展,對文學藝術普遍性規律和主流經典作品意義的分析介紹,讓學員們自然建立價值評判標準, 自覺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學。要引導學員走正經路,做正派人,寫正道作品;麵對文學事業,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境界、最好還有大手筆;起碼要建立起四個基本意識:大眾意識、祖國意識、使命意識、經典意識。——這是我們應該給予學員的最主要的東西。如果隻傳遞給學員知識和信息,隻教會他們技巧和方法,那隻能培養出寫手,而培養不出偉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