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1)

序言

為什麼要讀國學?

由新蕾出版社約請大學者編寫的中國傳統文化啟蒙讀物——“最中國”叢書與大家見麵了,它是該社開發的小學生啟蒙係列叢書之一。

說起“啟蒙”,它的基本含義通俗地說,就是自古相傳至今的“發蒙”。“發蒙”這個詞最早見於《周易》,後來專門用來指通過識字讀書而逐漸脫離懵懂無知的狀態。所以一直到今天,開始上學識字仍然被老輩人稱作“發蒙”。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偉大成就的文化係統,也是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唯一始終得到了一脈傳承的延續與發展而從未斷滅的文化係統。我們應當了解中華先民的創業艱辛,熟悉中華民族優秀的曆史傳統,把握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當代傳人。這樣,在國學方麵的“發蒙”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普及國學知識,進行文化啟蒙,“最中國”叢書正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今天,要正確對待國學,該叢書還有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啟蒙”,即去除偏見以走出蒙昧。當下應當清除的對於國學的最大的偏見,就是有些人把國學歸結為腐朽落後的東西,認為中華文化大大落後於西方文化,甚至“月亮也是西方的圓”。這種偏見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少年兒童,從長遠看會危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影響其民族自信心的形成。這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問題。正像中國現代化曆程所證明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精神正是孕育和發展於民族文化傳統之中的。離開了民族文化傳統,所謂“民族精神”就隻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民族的現代騰飛必然是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複興相伴隨的。

麵向21世紀,傳承和賡續中華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現代複興的使命曆史性地落到了當代中國人的頭上。新蕾出版社作為國內一家知名的出版社,致力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出版“最中國”叢書,可謂有遠大的出版眼光、殷切的曆史使命感。

這套叢書不僅意旨深遠,在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運用了體現新時代特征的時尚靈動的語言、插畫等形式,多層麵、多角度地表現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內涵,融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娛樂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寓教於樂,使小讀者通過閱讀生動有趣的故事,獲得國學知識,得到智慧啟迪,潛移默化地受到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以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從這個意義上講最中國”叢書無疑是一套普及國學知識、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入門讀物,必將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

李翔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

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