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含義以及在本書中的應用
在開始旅行之前,我們通常會或多或少地希望知道旅行的目的地,以及如何到達該目的地。與此相應,讀者在閱讀書籍之前,也有權利知道類似的信息。所以在開篇之際,我有必要對“地理學”一詞給出一個簡短的定義。
正好我手頭有一部1912年版的《簡明牛津詞典》,在第344頁上,對“地理學”一詞解釋如下:
“地理學:是指研究地球表麵、形態、自然特征、自然與行政區域、氣候、物產及人口狀況的科學。”
我不敢奢求本書能夠盡善盡美:因為我打算把人類置身於舞台的中心,所以我必然會側重於某些方麵而忽略其他。這本書不會隻討論地球表麵、自然特征、自然與行政區域的劃分。與之相反,我更願意把它稱為對人類的研究:為了自己和家族成員的繁衍,人類如何尋找食物、建造房屋、休憩娛樂;為了獲得在自身能力範圍內的舒適、富足和幸福,人類又如何改造自我去適應環境,或者改造環境來滿足自我。
常言道,“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確實,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可謂形態萬千、各有不同。如果我們對他們有些了解,就會發現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有著令人十分討厭的個人習慣和較為普遍的性格特點,而這些人性弱點我們又絕不願意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到。地球上居住著20億人,即使把他們塞進大箱子,數字也不會因此有多少減少,這仍然是一個令人尊敬的數字。而如此眾多的人類,必定為各種各樣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形態提供最為廣闊的試驗空間。我認為,最應該得到重視的恰恰就是這些。一座大山,在被人類看見、攀登之前,在被世世代代饑餓的人類占領、耕耘、掠奪之前,也不過就是一座大山而已。
大西洋一如既往地那麼遼闊深邃、潮濕苦鹹,但是人類13世紀初的那次橫渡卻把它變成了一座溝通美洲新大陸和歐洲舊大陸的橋梁,一條連接東西方貿易的通道。
千百年來,廣袤的俄羅斯大平原時刻準備著用豐富的物產來回報第一個不畏艱辛來此耕耘播種的人。但是,如果不是斯拉夫人,而是日耳曼人或法蘭克人,在這片土地上犁出了第一道壟溝,那麼這片土地呈現出來的將是另外一番麵貌。
日本諸島地震頻發,生活在這個島上的人,無論是日本原住民還是已絕種的塔斯馬尼亞人,都改變不了這樣的狀況。當然,如果是後麵一種情況,那麼可能很難養活6,000萬人。至於不列顛群島,假如不是被好戰成性的北歐人統治,而是由那不勒斯人或者柏柏爾人治理,那麼它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帝國的中心,統領著世界1/6的人口,管轄著有其自身150倍那麼大的疆域。
總而言之,對於地理學,我更關注它純粹的人文意義,而不是它的貿易問題,盡管後者已被這個沉溺於大生產的時代賦予了如此重要的意義。
因為經驗告訴我,對進出口的貿易量、煤礦與油田的產量、銀行存款額這些問題,無論你如何誇誇其談,讀者也不會逐頁地記住這些數字。當他們確實需要這些數據時,還是不得不再次查找,並且還需要借助一大堆相互矛盾(而且經常是自相矛盾)的貿易統計手冊來進行核實。
在本書中,人是地理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是人的自然環境和背景。
如果篇幅允許,其他方麵也會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