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也有說是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民權縣)人,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的代表作是《莊子》,被唐明皇封為《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被封為“南華真人”。

莊子曾經做過漆園吏。生活窮困潦倒,卻不慕名利,力圖在亂世中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莊子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稱為“老莊哲學”。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揚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哲學思想體係。他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至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利。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極為豐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具有極大的影響。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後代學者著有《莊子》一書,為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隻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所作,外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內篇和外篇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一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而且有一些篇幅明顯不屬於莊子學派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莊子》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

《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極其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僅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本書總共分為六十二章,深刻挖掘和汲取了《莊子》中的精髓,並且緊密聯係實際,真正做到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

本書除了介紹《莊子》原文中的一些經典寓言故事,還列舉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鑒意義的小故事或人生實例,幾乎涵蓋了職場、營銷、教育、友情、愛情、婚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等方方麵麵,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讓您在輕鬆中獲得智慧,愉悅中體味哲理!

編譯者

2011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