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若何醫,真人微言解惑(1 / 3)

“那林凡真的是這麼說的嗎?”楊濟時在聽了丁逸的講述以後,微笑著問道。

丁逸鬱悶地道:“他還能怎麼說,除了不靠譜還是不靠譜。就沒見過他正經一回過。”他對林凡這家夥的印象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隻是覺得他一直不務正業罷了,沒事成天抱著本周易,跟情人似的。

楊濟時笑出了聲,最後才道:“你是再來人,不會不懂人劫就是天劫吧?”

丁逸道:“我當然知道啊。修行但憑枯坐息思其實未必能有所精進,往往需要感悟日常生活中不經意之間的玄妙,這既是機緣又是劫數,誰也說不好。”

“那就對了。林凡說的也沒錯啊,這極有可能就是你修行中的下一道劫數的勾頭,依我看來,你不但要救這姑娘,還得和她一起度過這魔境劫。嗯,你莫管這是什麼,就當做魔境劫來度就行了。”

“就算要度,也是她的魔境劫,和我有什麼關係?”

“誰說沒有關係呢?你是怎麼診斷她的病的,是用山河鏡吧。這山河鏡是神識感應的一種運用,隻是顯得獨特了些,其中最要緊的一點,就是他心通等身觀。”楊濟時耐心地道。

他心通丁逸知道,說穿了也不複雜,就是善於揣摩別人心緒,能感知對方情緒反應而已,說起來玄乎,其實很多人都會。比方說那種感情深厚的情人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說話,隻需要一個眼神就夠了。憑的是什麼,就是這種手段。有的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平時兩個人老膩在一起,對對方足夠了解,這才能一個眼神就能知道對方的心思,這和玄之又玄的他心通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對他心通的一種誤解了,那隻是聽起來神奇而已,說穿了根本就沒這麼複雜。借用心理學的一種說法,他心通分為三個次第:共情,移情和開扉。共情就是感同身受,將心比心,能直接感應其內在心緒變化,口訣也簡單,那就是:如果我是他,遇到這種事,我會如何?這裏麵需要一種客觀的心態,不能加入自己的心緒去攪鬧,完全以對方為轉移,隻要能做到這點,很多人都能學會這種共情之術。

移情則複雜一些,如果他是我,他會如何?這就是口訣。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情緒傳染,意思就是說,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能夠傳染的,一個人不開心,會引得周圍的人都不舒服,這種現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再打個比方,那就是軍營裏的士氣,尤其是上戰場的軍隊。隻要上了戰場,無論平時膽子多麼小的人,也會在一瞬間變成殺人不眨眼的冷血機器,這也是一種心緒傳染。當然,修行人的他心通更加精妙一些,能夠在對方心境中疊加一種情緒,從而達到影響對方言行的目的,不過從根本理論上講,也就這麼多。

當然了,移情也是相互的,如果心念不夠堅定,也會反過來被對方的情緒所影響。

至於開扉則要更難一些了,意思就是打開心扉,讓對方走近自己。催眠術大家聽說過吧,其實這就是開扉的一種運用,通過一係列的手段和儀式,引對方的精神與我精神共鳴,進而達到影響對方心緒,拔除心理陰影的目的。這種手段是主動運用,需要很強大的定念,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是很難做到的。

在解釋了這些之後,楊濟時才緩緩道:“你想一想,你展開山河鏡之後,是不是就能感同身受,那姑娘看見的,你再山河鏡中也看見了?”

丁逸:“的確如此,可這……”

“你先不要打岔!”楊濟時道:“你莫管這女孩子遇到什麼,就當做她是遭遇了修行中的魔境劫來看待即可。以山河鏡化轉山河境界,引其共情而入,再以你堅定心境如是觀照,不動不言,你的情懷也會在這種狀態中印入那姑娘的靈台,讓她真實感受到,等於你二人共同度這相同的劫數,隻要你能度過,那麼她就能從中解脫。”

“那他心通等身觀是怎麼回事?”

“這個過程就是他心通等身觀啊。她心中所展現的恐怖魔境你也共同經曆,等於你自己也在經曆這種狀態,這就是等身而觀之的道理。明白了嗎?”

丁逸這才回過神來,心中已經明晰這的確就是自己的魔境劫的緣起。換而言之,如果重頭再來,自己依然還是會出手管這件事的,這就是繞不開;如果自己明知這種狀態而卻袖手旁觀,那就會在自己心中種下魔障,隻怕自己一生也跨不過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對顏菲兒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雖然是少年人的夢幻,可此事成真後,情魔已成,若自己不管的話,日後休想有個安生日子過,修行就更加不要指望了。

話又說回來,魔境劫正心之偏。到底什麼是偏呢?這就是修行人的心性所決定的,如果換成旁人,在知道這些麻煩之後,就可能真的撒手不管了。但是修行人則不行,一切講究心性直指,不因為麻煩就改變自己的信念。如果遇到障礙就繞著走,那就不要談什麼超脫長生的大道了。

總之一句話,作為醫生,不能因病人的病難治而采取無視或者是敷衍的態度;作為修行人,不能因為前路坎坷就止步不前,冷眼旁觀;作為男人,不能因為自己所牽係的人遇到困難就直接撒手不理,然後另尋新歡。什麼是偏,那就是路正確的路隻有一條,不能走偏!因為世間可能有很多種選擇,可對於一個人來說,正確的選擇隻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