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兩萬年前,遠古大陸,分東西兩洲界。
天下靈獸四伏,暫與人類得以和諧相處。
東西兩洲各王因獨霸之心,常啟戰端,殺戮連連,卻不知這天下得一祺天靈獸,就能安天下。
東洲大陸,禦林國。
位於東洲大陸原始森林之東,地處河流兩畔,四季溫和,有禦河環繞,內陸有河流分支,叢林茂盛,生物眾多,一幅生機勃勃之景象。禦城沿禦河而建,禦林軍營位於西側以防敵國來犯,正中為禦林王庭,壯麗威武。
禦林國因前次攻打瑱都兵敗而退,隻能暫持中立。禦林休養整頓期間無大戰事,民眾可安逸生活,商戶富庶。此時已重集十萬兵力,禦王正在王庭與重臣商談欲統天下之事。
目光聚集在大殿上,一個身著暗紅色華麗的王服,年近四旬雄武之資,他就是禦王趙齊,正坐在王座上對著大臣商議。
“當今天下戰爭不斷,孤欲想安寧卻不得以持久,危在旦夕,若相鄰國結盟以強勝弱,我國將不保,眾卿有何良策?”
殿中有一位身著鎧甲,年過半白,他就是禦林統帥糜荀。糜荀多年伴隨大王左右,深知大王心事,故言道:“大王,近年各國大小戰事不斷,然皆非傾全軍之力而戰,隻因懼怕鄰邦趁虛而入,所以互不分侵吞領土。而我禦林有禦河環繞之天然屏障,且南部河流直通大海,海澤諾國長年中立,海中有眾多巨龜水怪,我軍不善水戰,不可圖之。我國之北是溱邑國,其占有山林,真實兵力隻我部一半,欲爭天下,取了溱邑,我軍可勝瑱都,此後,何愁天下而不可得?”
大臣傅居已是滿頭白發,輔佐過兩代君王,深知發動戰事之利弊,見殿中無人勸阻,故上前勸道:“大王,不可再輕易開啟戰端,溱邑地處山林,且山中險惡,我部騎兵無法攻山,隻能用步兵,而溱邑以弓兵為主防守,隻因其占有利地勢,居高而臨下,不易圖之。若冒然進兵,隻恐大軍受挫,那時有何力以守?”
禦王聽後不知所措,察眾臣之言皆有道理,難下決斷。糜統帥思慮了有良策便胸有成竹道:“大王,不用顧慮,我有良計。我部可分兵七成兵力共七萬去攻溱邑,留三成兵力在西守衛,若不能取之,退還可守,且有禦河之阻,待我大軍趕回時間充足。”
“就依糜統帥之意,眾卿不用再議,欲爭天下此次就從溱邑為先。孤將領兵符授予糜將軍,全軍聽從糜統帥號令,違令者軍法從事。”禦王聽後大悅之色,眾臣隻好從命。此時糜統帥上前接過虎符並俯首謝,立刻去軍中操辦行軍之事。
“願天佑本王一統天下!”禦王已下定決定爭天下,豪氣萬丈。糜統帥在軍中點兵數日後便起兵攻打溱邑,隻見大軍聲勢浩蕩,從西城門成出,路經原始森林,行軍三日到達溱邑邊境。
一個山林之國,溱邑國。
位於原始森林之東北處,此處氣候溫和,然多為山林,林中猛獸眾多,極其險惡。溱城位於溱邑最東北處,雖人口稀少,林中唯有一條彎曲山路可通溱城,然道路兩皆側為山林,溱邑視為天然地利,常年設弓弩兵於兩側山林以阻敵兵冒進,溱邑也持中立,溱邑民眾生活安逸。
溱邑守衛發現山下大軍來犯,立通報溱王。溱邑王劉滕年紀比禦王稍小兩年,無稱霸天下之心,自即位以來一直秉承禦敵於國門之外,故民生安逸。他正在園中散心。聽聞有士衛有緊急軍情,故而召集大臣一同商議。溱邑統帥邵休將軍雖年過五旬,仍英姿雄偉,對眼前的軍情已有了計策:“大王,不用懼之,禦林大軍雖多,然不善山林作戰,我軍可在山中兩側埋伏弓弩手,待敵軍前來引敵深入,我自率本部新訓騎獸兵從正麵衝殺,禦軍挫敗必退。”
眾臣皆認為此計可行。溱王默許邵統領兵抗敵。邵統帥領命,前往山前查看,隻見禦林大軍就在山下,突見小股士兵進山查探,邵統帥命:“弓弩手沒我命令不得放箭,且兩側弓弩手秘密埋伏不得暴露,山林守軍隻得佯裝抵抗且需裝作怯敵而退。”溱兵聽從號令,繼續佯攻而退。
此時一士兵回去稟報:“報糜統帥,我軍在山林遇敵,敵軍不敵,膽怯而退。”“我軍氣勝,想必溱軍也畏懼我大軍,欲退回城中再守,我軍必乘此機消滅城前守軍,然後圍城攻之,城池必破!“糜統對眼前的戰局欣喜若狂。
正當禦林大軍已經深入山林,邵統帥見此況喊道:“立命兩側弓弩手射箭,全部騎獸兵見弓弩手射箭停後,從正麵衝殺。”
此時,山中叫聲慘烈,糜統帥見大軍中埋伏,命全軍撤退,不料,溱軍新訓騎獸兵實為豹子為騎,戰力凶悍,交戰中禦軍傷亡近萬,糜統帥見初戰不利,便命道:“全軍退守山下,再作謀劃。”邵休見敵軍暫退,命守軍繼續潛伏不得擅自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