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文人的無奈?(2 / 2)

這片平原真的很廣闊,起碼容下金兵近十萬的人數之後也不顯的擁擠,反而因為這些人的出現,讓這片永恒荒涼的大地上出現了一股人氣,嫋嫋的炊煙,伴隨著紮營安寨的聲響,都昭示著金兵們迫不及待的想要放鬆一下的心情,完顏兀術的營帳自然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搭建了起來,疲憊了一整天的他此時也頗感有些不支,在親隨們的伺候下,連晚飯也沒心思吃,一頭便躺倒床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而暫時接管了金軍指揮權的中年軍師發揮了他不用於金人們的謹慎,在完顏兀術休息了之後,他下令排出斥候隊不斷的在四周巡視,而他自己也沒有鬆懈的打算,說起來也算噓唏,中年文士的本名叫王子聰,他本身是個宋人,之所以出現在金軍中帶著這些軍隊攻打自己的母國,也許是因為財富也許是因為權利,但更多的隻有他自己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會流露出來一絲恐懼和痛恨。

宋國建國已久,宋太祖當年玉斧一劃,說朕的的江山到此為止,宋國也就沒有了激進的心思,跟外邦打交道從來都是用的經濟戰陰謀戰,至於能開疆擴土的猛士也都被士大夫們養成了豬一樣的存在,對於武將的打壓是每個文官必幹的事,來自於對武力的恐懼,他們忘記了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對土地的貪婪,遲早都會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不開疆擴土,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不能說不好,但久而久之宋朝內部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官多官位少,文人多,取士少,文人墨客們往往十年乃至十數年寒窗苦讀,隻為一朝金榜題名,可想從幾萬人中摘的桂冠脫穎而出,何其艱難,而且即便你高中了,介於宋朝的國情,也未必真有讓你發揮才幹的地方,而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科舉進仕這條路走不通了或者失敗了之後,家境好些的還可以回去繼承家業,不至於流落街頭,家境貧寒的甚至連家都不敢回,京城多的是沒出路的文人整日裏靠著自己的一點文采遊寄於青樓之中,醉生夢死,過一日算一日,這些人無論有多慷慨的言論多激烈的說辭都不過是為了掩蓋他們已經逐漸迷失了的內心。

當然,不是所有人甘於失敗,甘於做蛀蟲,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不會因為外界的阻力而停下腳步的,當國內的情況已經接納不了他們的時候,另辟蹊徑就成為了他們的選擇,例如背叛自己的國家去別的國家充任官職,早些年的遼國西夏,乃至大理吐蕃,多的是這種打著報國無門隻得他顧旗號的文人投奔,甚至一度有人做到宰相的高位,這就讓後來在國內失誌的文人們更加趨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