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家鄉在地處江蘇省中部的洪澤湖畔。這裏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湖岸線彎彎曲曲,湖麵遼闊,資源豐富。
每當捕魚季節,湖麵上船帆點點,陣陣漁歌伴著水鷗動聽的啼鳴,奏響一道美妙的“水鄉交響曲”,那情景讓人看得心醉,讓人陶醉。因此,自古以來洪澤湖就被人們稱為是一顆鑲嵌在蘇北平原上的燦爛明珠。
千百年來,洪澤湖水曾哺育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岸人民,小時候,老人們就經常給父親他們這些孩子講洪澤湖的流傳故事,令年幼的父親無限遐想。
洪澤湖是一部美麗的傳說,但同時洪澤湖也給淮河下遊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由於黃河奪淮帶來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洪澤湖盆底不斷增高,成了著名的"懸湖"。而且從明朝就開始反複修築的洪澤湖大堤也多次決口,平均每兩年就發生一次決口。每次決口,湖畔下遊地區都是一片汪洋。曆史上曾留下了"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麵"的傳說,也留下了洪澤高澗至蔣壩的108個彎道。
即便是這樣,然而,幾乎每一個洪澤湖人卻都不記恨它,因為它畢竟是父親的家,正因為有了它,湖岸人們才得以生生不息,繁衍生存下來。
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三日,父親出生在江蘇省淮安縣(今洪澤縣)立生鄉(今黃集鎮)北郭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北郭村是淮安縣一個較為貧瘠的地方,地處洪澤湖下遊。全村呈東西向的狹長型,村的中央有一條河流將整個村一分為二,而這條河也是他們全村幾百號人日常做飯、洗衣和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加上這裏離洪澤湖又不遠,因此,全村人對水都十分的敬畏。小的時候,父親曾經因為站在河邊向河裏撒尿,被爺爺狠狠的打了一頓。
在村的西頭,有一間低矮的茅草屋,茅屋是用桑樹、榆樹和槐樹杆先搭起房屋的框架,屋頂是用麥佶杆捆住在一起,再一層一層的疊加鋪子屋頂,牆麵是用泥巴自己製作成一塊塊土磚,再在太陽下曬上幾天,等曬得幹硬了像砌牆一樣從地麵往上砌,砌完後,用切碎的麥佶杆與稀泥塗在泥牆上,這就是父親的家。
這樣的家,冬天北風呼呼吹時,一股股犀利的風順著泥牆縫隙鑽進來,全家人根本無法入睡,隻能蜷縮在一起相互取暖;夏季高溫酷暑時節,泥牆就像一座屏風擋在前麵,一絲風都不透,悶熱難當;最要命的是到了雨季,屋頂漏雨滴在泥地上,使得屋裏也變得泥濘不堪,泥牆被雨水衝擊的有些搖搖欲墜,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倒塌。
因此,每當雨季來臨之際,爺爺就帶領全家上屋頂加固,多鋪幾層麥杆垛,在泥牆的外麵,用蘆葦、樹枝一捆捆圍起,用稻草繩紮緊,然而,即使是這樣,又怎能抵擋住狂風暴雨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