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的整合之道
技術趨勢
作者:史彤
提起雲計算,在IT領域沒聽過這個詞的人恐怕不多。作為一種非常有魅力的應用模式,雲計算最為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實現了對各類資源的整合和再分配。
相比較雲計算這個大概念,OpenStack項目的名氣要小得多。作為一個開源的雲計算項目,OpenStack不僅在架構和應用上完整體現了整合與再分配的概念,甚至於其生態係統也是依照這個框架所搭建。整合,貫穿了OpenStack的始終。這種與雲計算屬性一致的基本構想,使得OpenStack能夠迅速地由一個初創項目成長為雲計算建設的支柱。
從骨子裏帶出來的整合
OpenStack最早由Rackspace和美國宇航局(NASA)共同研發,OpenStack最初的一些代碼,都是取自美國宇航局的Nebula(星雲)平台和Rackspace的Cloud Files平台。2010年7月,Rackspace和美國宇航局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將OpenStack開源,把其打造成為一個能夠在工業標準硬件上運行的雲計算操作係統。
三年前,正值全球雲計算應用風生水起之時。亞馬遜通過對其雲計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的成功運營,儼然已經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霸主”。雲計算將要形成寡頭時代,這種局麵使得IT業界惴惴不安。OpenStack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包括IT廠商、用戶企業等的行業認知。因此,如同在Windows一統江湖時代的Linux一樣,OpenStack帶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模式給予了業界一種全新的思維。在宣布開源後,很快的OpenStack開始采用Apache 2.0許可證發布源代碼,這使得其徹底變成了一個共享的項目。
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OpenStack的核心思想就已經體現了整合:集智慧於大成。獨特的開源架構、成熟的項目思想,使得OpenStack的隊伍迅速壯大。在開源後第一年,OpenStack就從42個組織成員和95個開發者增長到80個組織成員和1200名開發者。而截至到2013年第四季度,在OpenStack生態係統裏已經有269家公司參與其中,進行開發的獨立開發者人數累計達到1633名,個人會員數量為12萬,平均每月的貢獻者人數為375人。其代碼數量已經從最初的1萬行增加到現在的1.7萬行。
英特爾、IBM、思科、戴爾、惠普、微軟、AT&T、AMD,幾乎所有的IT大佬們都齊聚在OpenStack項目中。無論他們此前對於開源的態度如何,但是至少在OpenStack項目上,他們找到了一致的目標。Linux陣營對OpenStack這個與自己有相同身世的“小弟弟”同樣給予了很大扶持,包括Ubuntu、SUSE Linux等在內的主流Linux發行版很早就宣布了自己對OpenStack的支持。現在,很多人對於OpenStack的評價是:其就是未來雲世界中的Linux。
明確的分工與統一的管理
眾多廠商的參與,特別是商業元素的滲入,讓人們不禁擔憂起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開源項目,OpenStack如何保持自己的公正與透明?
在這方麵,OpenStack再次體現了雲計算整合與再分配的思維模式。
首先,加入OpenStack基金會需要經過多重審批。而其中的考核原則之一就是申請者對基金會的貢獻程度。換句話說,隻有在前期先參與到項目中來,才有可能成為項目成員。
此外,在每個OpenStack版本中加入哪些技術和功能,都是由OpenStack基金會的技術委員會來決定的。該委員會的成員是各個子項目組的組長,由項目成員選舉產生,任期為6個月。目前,OpenStack已經發布了包括Austin、Bexar、Cactus、Diablo、Essex、Folsom、Grizzly,以及Havana在內的8個代碼版本,這一審核機製從未改變過。
同時,在分工合作方麵OpenStack也有著自己的考量。作為整個雲計算環境的操作係統,這一項目擁有自己的內核、框架標準和API,並圍繞內核衍生出了多個不同的子項目,這些子項目涵蓋了對雲計算平台中計算、存儲、網絡等各種資源的監控、管理與配置。每個廠商根據自己所擅長的內容,參與到不同的子項目組中。比如,思科在2011年2月正式加盟OpenStack項目後,其被分配的開發重點項目就是OpenStack網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