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 7.4%的GDP增速很差嗎(1 / 1)

■馬光遠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4年全年的經濟數據,外界最為關注的GDP增長最終定格在7.4%上。對於這個數字,輿論用得最多的標題是:GDP增速創下24年新低。

的確,從2014年一係列的宏觀指標看,經濟整體下行的壓力貫穿全年,很多指標創下近年來最差表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滑落至8.3%,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的年度數據;12月,官方的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為2014年內最低,這說明整個製造業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下形勢嚴峻;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15.7%,是2001年以來最慢的;房地產在告別2013年的高增長之後,行業數據全麵下滑,投資名義增長10.5%,增速比2013年跌了一半;全國商品房銷售麵積比上年下降7.6%,而待售麵積超過6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1%;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比上年下降0。1%。2014全年進出口總額比2013年增長2.3%,連續三年未達到預期目標。極具參考價值的“克強指數”顯示,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隻有3.8%,是十多年來最差的,而鐵路貨運量在2014年12個月更是創下12連跌的慘淡表現。

盡管如此,我認為,7.4%的增長也是一個一點都不差的數據。各界之所以極力渲染這是“24年最差的數據”,完全是因為很多人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過去,拿過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長周期作參照。事實上,從大周期來看,中國經濟已經今非昔比,經濟總量、經濟增速、經濟增長的動力以及產業形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中國經濟總量超過63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的大國。中國從30多年前的一個小經濟體,成長為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短缺經濟體成為過剩經濟體;從工業小國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從一個溫飽經濟體正在嬗變為小康經濟體。這一係列的變化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基本麵不僅發生了量的劇變,更發生了質的飛躍。這時,如果我們再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經濟,用過去的思維來思考中國經濟,既不準確,也不現實。就增長速度而言,中國經濟在經曆30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後,已經正式告別高速增長,進入到“常態增長”階段,經濟增速將在7%左右運行。從2014年全球經濟看,除了美國強勁複蘇外,無論是發達經濟體的歐盟、日本,還是新興市場的巴西、俄羅斯,經濟增長都遠遜於中國。2014年中國經濟有很多問題,但很顯然,問題都不在於增速慢,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太慢,是速度依賴症的表現。

我們必須承認,2014年的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的效應下,經曆了極其困難的局麵。但這種困難絕非經濟增速太慢,而是由於過去過度強調速度而造成的一係列矛盾和風險的爆發。

第一,由於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導致在美國經濟複蘇後對新興市場的衝擊缺乏必要的應對措施,從而受到各種衝擊;第二,由於過去十多年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在房地產下滑的情況下,引發了一係列連鎖效應;第三,由於金融改革的滯後,融資難、融資貴成了普遍性的問題;第四,由於金融危機以來的連續刺激,導致房地產泡沫,債務杠杆高企第五,由於對人口紅利、資源和環境紅利的過度依賴,企業創新不足和核心競爭力缺失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所以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絕非增長速度太慢,而是長期以來對速度的過度依賴。盡管高層一再強調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強調對速度要保持平常心,但過去的慣性思維決定了很多人的眼裏隻有“速度”。在這種速度思維的定勢下,他們很容易左右宏觀政策的選擇,看不到經濟的真正問題和風險。

2014年中國經濟給我們最大的啟迪是,要真正尊重經濟規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2009年,當我們嘲笑美國的時候,致力於結構改革的美國現在卻風景這邊獨好;而追求漂亮數字的我們卻還在為過去的刺激政策支付昂貴的賬單。這樣的錯誤,可以犯一次,但絕不能再犯第二次。

事實上,2014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又給了中國一次修正錯誤的機遇。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忘記過去的“漂亮數字”,幹一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大力推動改革,痛下決心讓中國經濟去房地產化、去泡沫化,努力提高中國經濟的創新度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