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曆史告訴未來——馬建營研究秦文化史的故事
今年43歲的禮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副科級偵查員馬建營,十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潛心從事秦文化、三國文化及地方文史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文章20多篇,被中國收藏家協會、禮縣先秦暨三國文化研究會吸收為會員,並擔任禮縣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其事跡被編入《中國收藏名家大典》和《當代中國創新人
才辭書》,為研究文史做出了一定成績,被文史學界譽為“警營史學者”。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一定文學功底的馬建營對文史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為此,他多次前往北京、西安、蘭州等地圖書館、書店、考古研究所,涉獵和查閱大量文史資料,足跡遍布縣內及周邊縣市古文化遺址,收集了大量珍貴文物資料,為研究秦文化、三國文化及地方文史夯實了基礎。1996年,當地警方在一起盜掘古墓案件中追繳秦國貴族樂器編鍾9枚,該編鍾為省內唯一成套編鍾。馬建營迅即將這一消息在《中國文物報》和《甘肅日報》報道,引起了文博部門的高度重視,此後,該套編鍾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禮縣博物館。1999年10月,馬建營在禮縣石橋鄉發現一件春秋時期的雷紋“宮”字銅矛,遂展開了長達五年
之久的研究,終於在《中國收藏》發表了《秦“宮”字銅矛史料探究》一文,從而確證了早期秦史研究中秦都邑西犬丘確有西垂宮遺址存在的客觀性及《史記?秦本紀》記載的準確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建營對文史研究一發而不可收。明朝名臣禮部尚書門克新為禮縣人氏,《明史》有傳。然而,門尚書故裏遺址因受“門公河”侵擾遭破壞,一些人對門尚書故裏認識上有模糊之處。為此,馬建營大量查閱了《禮縣誌》《秦州誌》《鞏昌府誌》《甘肅省誌》《明史》等資料,數十次實地考察,走訪當地老人,終於完成了《門克新故裏考略》《亮直見重的門克新》《明禮部尚書門克新故裏續考》3 篇極具說服力的文章,先後被《隴南報》《祁山》《禮縣文史資料》刊發,其中,《門克新故裏考略》一文被《西部發展報》轉載,並被錄入《隴南文史》第一輯。據此進一步論證了禮縣石橋鎮瑤峪村為這一重要人物
故裏的重大懸案。2000年8月,馬建營應邀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全國第十二界諸葛亮學術研討會,他提交的論文《祁山考》首次提出了祁山的泛指與特指的概念,解決了學術界多年對祁山地望的模糊認識。該文作了大會發言,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並先後收入《當代中國科教文集》《甘肅文史》和《隴南文史》。
功夫不負有心人。馬建營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文史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撰寫的《天水地名淵源考辨》《木門地望芻議》《淺談禮縣鸞亭山秦王廟遺址及其文化性質》《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珍貴文物——論禮縣“蜀郡”銘鉞形鐵鏟》《連襠秦鬲證古史》等卓有見地的論文多篇獲獎,在文史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天水地名淵源考辨》一文,馬建營以其收藏的“天水家馬鼎”及銘文資料為依據,提出天水地名源於西漢水、地名最遲產生於秦初的全新概念。該文最初發表於甘肅省博物館《隴右文博》,後相繼被《西部發展報》《天水晚報》轉載,並被天水師範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編人《隴右文化論叢》第一輯。馬建營取得的所有這些成績,為研究先秦文化、三國文化和地方文史彌補了不足。我們堅信,馬建營一定會在其深愛的文史研究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