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青年》:知識分子的國之青春夢(1 / 1)

《新青年》:知識分子的國之青春夢

閱讀封麵

作者:齊風

《青年雜誌》創辦之前,陳獨秀已經親身經曆了清末革命黨暗殺清朝權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二次革命”、袁世凱滑向帝製自為……短短幾年時間裏,走馬燈似的政治劇目讓他越來越看不準未來的時局。那時,大家都覺得封建專製推翻了,民主共和了,中國有希望了。可是現實的發展總是與期待的理想格格不入。就像魯迅在《小雜感》裏調侃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1915年9月,《青年雜誌》創刊的時候,主編陳獨秀剛從日本亡命歸來,處於人生的低穀。此時的他沒有什麼高遠的誌懷和預設路徑,隻想靜下心好好地思索一下,所以《青年雜誌》也沒有正式的“發刊詞”,他隻想“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與寄予希望的青年們聊聊夢想和人生。因此,他在《敬告青年》中,對青年提出六點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一年後,當《青年雜誌》被迫改刊名時,陳獨秀特意加了一個“新”字,仿佛他在雜誌上找到了實現強國夢的新路徑。

1917年1月,新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一紙任命狀,徹底改變了陳獨秀和《新青年》的命運。在北京,圍繞《新青年》,聚集了一大群當時中國最有思想最有活力的“同道中人”。他們中有“老”青年蔡元培、陳獨秀、魯迅、楊昌濟、沈尹默、馬君武、陶孟和、馬寅初、蘇曼殊,有“新”青年胡適、周作人、錢玄同、李大釗、劉半農、劉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顧孟餘,更有後起者毛澤東、傅斯年、顧頡剛、俞平伯、汪敬熙、羅家倫……他們暢談文學改良,提倡新文化,批判舊文人,同一切封建的觀念、思想、製度決裂。他們扛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把它作為打破北洋武夫權力壟斷的新武器。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從思想觀念入手,改良國民性,實現救國富強夢。

曆史總是那樣出人意料,全國總印數一期最多也隻有一萬五六千份的《新青年》卻帶來了百倍的影響力。它啟蒙、喚醒了青年學生的進步思想和愛國熱忱,並為看到這本雜誌的有誌青年指明了人生奮鬥的方向。

今天,我們客觀地審視《新青年》和它所處的那個時代,定會覺得它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時間流過近百年,我們依然被那時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所吸引,依然被那一群文人救國圖強的熱忱所感動,依然被年輕生命的愛國激情所感染。因為他們的夢想與我們的夢想有一點是一致的:實現民族複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