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美女是啥樣

新知

作者:王曉華

按照流行的標準,女性越纖細、柔順、嬌媚,就越能受到寵愛。有人可能想當然地認為,這種性別美學符合陰陽之道。但曆史事實並非如此:母係社會中的女性曾撐起大半個天,不可能沉湎於陰柔之美;在男權社會建立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女性依舊要承擔不輕鬆的職責,譬如耕種、保家衛國、扶老攜幼等。《周易》對應坤道的女性必須具有載物的厚德。倘若身心過於柔弱,怎麼載物?又何厚之有?秦朝以前的性別美學主張女人應該“至柔而動也剛”。在《詩經》等民間文學作品中,“佳人”就是“碩女”。也就是說,優秀的女性不僅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應該高大健碩。由創作於北魏時期的《木蘭詞》,我們可以推知“碩女”的形象。詩中的木蘭不過是一個民間女子,但“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後,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12年,數建奇功,受到皇帝的嘉獎。在這12年間,她身邊的小夥伴竟然“不知木蘭是女郎”,足見其英武程度。顯然,木蘭就是古代“女漢子”中的佼佼者。

其實,西方人也曾長期推崇“碩女”。在古希臘,柏拉圖曾強調:“女孩子從小就要充分練習舞蹈和帶盔甲的戰鬥,長大了要參加軍事指揮、集體操練,還要使用各種武器。”出於實際方麵的考慮,文藝複興以前的西方人很少以女性秀美為榮,名畫、雕塑、舞台上的女性形象幾乎個個身材高大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