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廉政對聯:公堂之上的警醒(1 / 1)

廉政對聯:公堂之上的警醒

往事

作者:蔡詩安

在我國古代,許多為官者喜以楹聯拒賄自律,表明自己廉潔從政的決心。他們將自撰的廉政楹聯或貼於大門之上,或掛於公堂之中,作為警示語、座右銘,用來警己警人,拒賄防貪,防微杜漸,勤政為民。古人的這類廉政楹聯,不失為中華楹聯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今天讀來,仍受教益。

據史料記載,明代戶部右侍郎張津(?-1518),任福建南安知府時,撰聯於城內譙樓之上:

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此聯表明了他對拒腐倡廉重要性的認識,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年代,他能如此嚴格要求自己,實屬難能可貴。

明代李廷機(1542-1616)官至禮部尚書,他曾撰聯警己警人: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勝才毋才勝德。

其意是為官者應是其人品,而不是他的官職使他受到社會尊重。

明代吏部尚書王恕(1416-1508),為官清廉,任人唯賢,曾撰聯懸於吏部大堂:

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饋遺”“ 苞苴”皆指賄賂,此聯提醒人們,不可行賄買官賣官。王恕本人也以此為誡,身體力行,受到好評。

清康熙年間進士武承謨上任無錫知府之日,就在官衙門前貼了副對聯:

罔違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無怍;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此聯表明了他為官清廉,不貪不占,“真正公平”“法所必嚴”的決心。

清代的潘先珍(生卒年不詳),任蓮溪(位於四川省)縣令時,在縣衙三堂題有一聯:

捫心自慚興利少;

極目隻覺曠官多。

他捫心自問,感到慚愧的是為民興利的官吏太少;而不為民辦事的官吏又太多,以此警戒自己不做曠官。徐士林(1684-1741)於康熙年間,在山東任臬司(省級司法最高長官,似今省高院院長)時,自題一聯於大堂之上:

看階前草青苔綠無非生意;聽牆外鴉啼鵲嗓恐有冤魂。看到院裏草木青綠,要想到百姓生活是否安定;聽到牆外鴉鵲啼叫,要想到是否有錯案冤獄。其自警之心,令人佩服。清代的許多衙署還普遍流行這樣一副對聯: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鶩聲華忘政本;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此聯道出了貪利是貪,貪求名聲也是貪,不可為圖浮華虛名忘了從政之本;要保持廉潔,需從勤儉入手,要求別人勤儉,自己不勤儉,不是真正的勤儉。為官者要品行端正,保持節操才是根本。

民族英雄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曾自題一堂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鮮明地昭示出林則徐虛懷若穀,“無欲則剛”之崇高精神境界。

此外,民間還有不少如“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以及“廉吏無宦樂,達人不折腰”這類格言聯,也頗值得品讀與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