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清明上河圖》題跋的湖南人(1 / 1)

為《清明上河圖》題跋的湖南人

人物

作者:彭東明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眾所周知的國寶。其實在這幅畫中還有一段“狀元”的題跋。這個“狀元”就是湖南茶陵人李祁。

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一天,“靜山周氏文府”周文府攜仆人帶著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前往江西永新上麓山拜訪李祁,請這位懂行的“狀元公”鑒定一下他花巨資得來的《清明上河圖》的真偽,並為其題跋。

其實,李祁並不是真正的狀元公。雖說李祁在殿式中是第一名,其策問應對卷被主考官圈定為了狀元卷,但開啟“緘封”發現他是“南人” (元朝統治者按貴賤將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依據規定,不能欽點為狀元,於是改取“北人李齊”為狀元。按慣例,新科狀元要代表新科進士到皇宮上表謝恩。然而,新科狀元李齊不知是心有愧意還是朝廷的有意安排,稱病不赴宴,讓李祁代替新科狀元上表謝恩。因此,人們習慣稱李祁為“李狀元”。

李祁中進士後,初授文林郎,入翰林院編修國史。第二年,為便於奉養父母,獲準就近為官,任婺源州丞。李祁父親去世後,他遵古製回鄉“丁父憂”,守孝三年。三年期滿,改任浙江儒學副提舉。後其母病故,他扶柩回鄉安葬母親,此後閑居家鄉。此時,朝廷任他為湖南儒學提舉。時值紅巾軍揭竿而起,茶陵被紅巾軍周七部占領。因而李祁沒有赴任,便在茶陵杜陵書院任教。不久,杜陵書院被燒毀。正當李祁為難之時,江西永新李氏家族主辦的上麓書院向他發出邀請,他便舉家遷往永新,為避兵亂,在永新上麓山中隱居下來。雖然,新建立的明朝廷多次請他出山為官,但他都因堅守“一臣不事二主”的觀念,一一謝辭,打算在上麓山終老。

周文府在上麓山找到李祁後,李祁對他所帶的《清明上河圖》精心鑒定一番,告訴周文府該畫作確係張擇端真跡,並應周文府之請求在《清明上河圖》上題跋。題跋正文寫完之後,該落款了,隻見李祁寫下了“歲在旃蒙大荒落,雲陽李祁題”。周文府知道“雲陽李祁”就是“茶陵李祁”,可狀元公為什麼要寫上“歲在旃蒙大荒落”這樣的字呢?周文府不禁皺了皺眉頭。寫完這部分題款之後,李祁還加蓋了兩枚紅紅的圖章,這題款才算完成了。周文府細細一看,這兩枚圖章上的印文是“李一初氏”“不二心老人”。“一初”是李祁的字,這個周文府知道,而“不二心老人”是什麼意思呢?周文府又皺了皺眉頭。

“先生,你為什麼不寫‘至正二十五年’或者‘歲在乙巳’,而要寫‘歲在旃蒙大荒落’這個時間呢?還有,‘不二心老人’是什麼意思?”周文府忍不住了,幹脆直截了當地向李祁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李祁笑了笑說:“這個‘不二心老人’是我最近取的一個名號。‘不二心’就是沒有二心。我李祁是大元王朝的子民和官員,應該對大元王朝一心一意,不生二心。‘歲在旃蒙大荒落’這是蒙古人采用古代歲星紀年法來紀年。你想想看,大元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我能不采用這種曆法來紀年嗎?”

李祁是一個重名節的人,據說他平時與人交談,從來不談違背君臣禮節的話,從來不忘教育別人要忠於朝廷。每當他聽到大元王朝打了敗仗,他都非常痛苦,常常會放聲大哭。

周文府還有點不明白的是堂堂的“狀元公”,朝廷沒有給他大的官職,而他並不感到委屈。於是,他直接對李祁說:“李先生,這些年你所任的官職沒有一回與你的才能相當,你不覺得朝廷委屈了你嗎?”

李祁笑了笑說:“朝廷自有朝廷的安排。官大做官大該做的事情,官小做官小該做的事情,但都是為國家、為老百姓辦事,這又有什麼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