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爆炸後,一是要在第一時間進入沾染區,搶拍破壞的現場景象,如燃燒的帳篷房屋,掀翻的飛機、大炮、火車頭等,如果回收前不拍,事後無法補救;二是要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將安裝在機器裏的膠片轉移到安全區。
我帶著膠片,搭乘張愛萍總指揮回京彙報的專機直飛北京。八一廠政委張景華親自接機,將膠片火速運往早已準備就緒的洗印車間。在那裏,張政委通宵坐鎮現場。我緊盯著藥槽中循環滾動的膠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煙雲了!”大家都興奮地圍過來看。
總理到八一廠看樣片
第一次核試驗是在周總理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進行的。周總理非常關心拍攝的影片,多次催著要看片子。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總理來到八一廠看樣片。當他看到火球翻滾、蘑菇煙雲升騰的鏡頭時,非常高興,連聲說“拍得好!拍得好!”並指示要很好地保管、使用這些資料,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辦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審對外宣傳照片時,周總理親自選了4張核試驗的照片,並批示:“底片交八一廠,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準備發表。11月15日,核試驗的電影也要搞出來。”周總理非常重視保密問題,他提出見報的照片要不要露“根”?因為可以據此推斷出相關參數。初稿出來後,周總理派專家到八一廠對鏡頭畫麵逐一審核,解說詞也是總理審定的。新聞片公映後,引起強烈反響。
半年多後,又相繼進行了飛機空投和火箭運載原子彈試驗。這為我們增加了難度。在沒有測量儀器的情況下,我們利用演練的機會,將靶標刻記在三腳架上,以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完成了拍攝任務。
完成氫彈拍攝任務
第一顆氫彈試爆工作就快來臨。對於拍攝核爆炸的宏觀場麵我們已有經驗,但拍攝反映核武器殺傷威力的衝擊波、光輻射等微觀鏡頭,還有待突破。為防止攝影膠片被射線照射,我們用小塊鉛磚,壘在機器周圍,特別是靠爆心的一麵,還在鏡頭前加了鉛玻璃,並將外層壘上厚厚的沙袋,就像地堡。
小型攝影機是從廢舊退役的大堆機器中挑出來的,這都是戰爭年代繳獲的戰利品,經過精心整修,都派上了用場。
拍氫彈仍以安裝在工號中的機器為主,數量有所增加。根據以往的經驗,以分段、接力的拍法,明確了每台機器的任務。拍火球仍然依靠高速攝影機,因為隻有它才能滿足視覺要求。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這次拍攝收獲頗豐,不同攝像機拍到了各具特色的畫麵,特別是高速機所拍鏡頭,那是肉眼看不到的。火球、蘑菇煙雲受到好評。地堡裏的機器所拍鏡頭更受歡迎,讓我們真實地看到衝擊波摧毀飛機、艦船、大炮、坦克的過程,看到了光輻射過後帳篷燃燒、房屋夷為平地的實況。還有一組畫麵證明地形、地物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如土坎上下、涵洞裏外動物的對比圖顯示,暴露在外的受到嚴重傷害,而土坎下、涵洞裏的動物都安然無恙。另外,光輻射對物體顏色的效應對比,也說明深淺程度不同,受到的破壞也大不相同,特別是白色有明顯的防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