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論”的基本內容

(一) “城鄉融合論”思想的提出

在19世紀上半葉,以英國為起點的工業革命的浪潮相繼波及了西歐各國,創造出了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生產力,此後西方幾個主要國家開始了城市化進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鄉對立愈演愈烈,以至於演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大矛盾。關於城鄉差距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擴大程度,馬克思在《德意誌形態》中深刻闡述過:“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曆史直到現在。”[1]並且馬克思認為這種貫穿社會全部經濟史的城鄉分野隻有在私有製的範圍內才能存在,而資本主義的大工業與私有製則是進一步導致近代城鄉尖銳對立的根本原因。“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還可以看作是資本和地產的分離,看作是資本不依賴於地產而存在和發展的開始,也就是僅僅以勞動和交換為基礎的所有製的開始。”[1] 在長期的研究和鬥爭中,使現代第一批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和傅立葉已經有正確的認識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城鄉關係的對立不但不能消除,而且日益尖銳。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分析了城鄉對立的弊端,認為城鄉的對立造成了鄉村衰落、城市病態、農村可持續發展遭破壞、城鄉利益衝突尖銳等。

所以消滅城鄉對立實現城鄉融合的境界將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不僅有賴於

大工業的發展、城鄉產業的平衡分布而且還需私有製的消滅作為條件[2]。正是基於這一現實,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唯物史觀,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分離和城鄉對立,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基本原理》中指出:“……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麵的發展;這一切都將是廢除私有製的最主要的結果。”[2] 在這裏,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城鄉融合論”的概念。

(二) 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論”的基本內容

1.城鄉對立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

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與生產力的發展,城與鄉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關係等領域的分野和對立便走進了人們的眼簾。城鄉對立是一個曆史範疇,是作為整個社會分工的社會化產物。從曆史發展的邏輯看,城鄉的分離與對立是伴隨著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分工使生產、生活等要素環節都向城市集中化的過程中浮出水麵的,也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社會分工是城鄉差別產生的原因,城鄉差別是分工的結果;在社會分工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的差別。城鄉差別與工農差別存在正相關”。[3]

城鄉間的對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影響的傳導體就是造成並固化了工業和農業的差別、農民和工人存在著涇渭鮮明的職業分工,分別隸屬於具有區域性和產業性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

由此觀之, 社會分工是城鄉對立的根本原因,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也是由於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社會現象。

2.城鄉融合是城鄉發展的最終目標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於唯物曆史觀的基礎上,探索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即城鄉關係的探討,是沿著從城鄉對立逐漸向城鄉融合的曆史發展脈絡推進的,並預言未來社會的發展不是繼續擴大城鄉之間的分流,而是在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城鄉對立消失,從而實現城鄉間更高階段即“城鄉融合”的最高境界。當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城鄉的融合並不是烏托邦式的勾勒,而是依據社會發展的曆史規律深刻透析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客觀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恩格斯在批判米爾伯格認為消滅城鄉對立是一種空想,是自然的、曆史形成的邏輯時強調:“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它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樣它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和公共衛生事業的必需。隻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汙染才能排除,隻有通過這種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的大眾把糞便用於促進植物的生長, 而不是任其引起疾病”[3]。而這些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條件積累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必然是一個係統的複雜的工程,必然是一個以點帶麵、漸進性的推進過程,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多維度的戰略體係。

總而言之,促進城鄉二元結構的一體化融合,既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學者所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更是新時期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