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了解禮儀習俗,避免交際失誤
由於中西方文化、習慣不同,邀請行為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同。不了解這種禮儀習俗的差異,則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誤會,傷害雙方感情。比如用回應真邀請的策略去回應虛假邀請,就會使自己陷入尷尬,認為邀請者沒有誠意,同時使對方感到被動。除此之外,還應注意在不了解對方國家文化習俗的情況下,不要將母語文化中的習俗直接用於交際。例如在漢語文化中經常會見到“不請自來”的自我邀請,好朋友之間可以很隨意地提出“今天多做點飯,我到你這來混飯。”對方也不會見怪。然而類似的情況在英美國家卻是非常忌諱的,拜訪他人必須提前打招呼,不請自來會有侵犯他人隱私之嫌。
從中西方文化邀請策略的使用情況來看,差異主要存在於受邀者權勢地位與自己相當或雙方關係比較親密時,而在麵對社會地位高於自己的人時均采用協商式邀請以示禮貌。例如中國人親友之間可以直接說:“呆會和幾個朋友有個聚會,你陪我一塊去”,這樣的邀請在英美人看來卻有強迫之意,是違反禮貌原則的。究其原因,中國社會強調等級製度,在這種差序社會格局裏,人們的社會交往必須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對方的身份地位,因此當雙方身份地位差異較大時,必須使用委婉、客氣的語氣以體現對對方的尊重;而雙方地位相近時卻常使用直接的邀請來表示關係的親密。英美社會卻與之不同,它強調個人主義,這種平等社會格局使得人們在交往中趨向於用同一標準,而將不同放在交際場合的差異上。
在跨文化交際中若要成功地實施邀請言語行為,就需要熟悉不同文化形成的邀請規範,遵守對方禮儀習俗,禮貌規範,才能使邀請言語的實施起到增進感情,維持雙方良好社會關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