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三、英漢請求策略使用的差異及其文化內涵

由於請求言語行為要受到各自文化和不同情形、場合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在不同情景下實施請求行為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而英漢語言、文化的不同使得英美人與中國人在請求策略的使用上存在較大差異,了解這些不同之處才能有效避免交際失誤。

1、英漢請求策略使用的差異

賈玉新(1997:356)指出中國人實施請求行為時或者過於直接(尤其是地位高者對地位低者請求時),或者過於間接,經常以暗示策略請求別人。漢語中使用最多的請求策略是直接請求,而一般情況下,英語文化中人們卻不傾向於使用直接請求策略。因而漢語中我們多見使用祈使語句,運用基本的動詞(“把”、“拿”、“給”等)來直接表達意願,如“幫我遞本書”、“把窗戶關上”,也可通過在句首加上“請”增強禮貌含義;而英語中卻多見使用疑問句形式來表達委婉的請求,如“Can I possibly have the book for a moment?”、“May I use your bike?”。這種間接請求形式需要依賴英語中豐富的時態,情態動詞及虛擬語氣等,如在 “Will/Would you lend me a dollar?”中用情態動詞would代替will 使禮貌程度增加。

漢語文化中當地位較低者向地位較高者或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提出請求時,為避免造成“名不正”、“言不順”,也常常采用間接、委婉或暗示的方式,這種間接請求往往用冗長的解釋想方設法證明自己請求的合理性。說話人在請求前會盡力陳述請求的原因,為其建立一個情景框架,使其聽起來合理,並使對方有個思想準備,但這種請求形式卻會讓英美人感到迷惑不解。

直接請求策略在英語環境中也並不少見,說話者在策略1(需要陳述)和策略2(祈使語句)所適用的場合運用直接言語行為,即以明確的話語清楚地向受話人發出請求。通常使用祈使句、行為句或陳述句來實現。如電話鈴響了,妻子對丈夫說道:“Tom, answer the phone, please. I am busy.”

除以上英漢語言在間接請求和直接請求策略使用上的差異之外,我們還應注意“請”和please這兩個禮貌用詞在各自語言請求表述中的使用。“請”與please都是禮貌標識語,能減少發話人對受話人麵子的威脅,緩和語氣。中國人在實施請求時,如果雙方關係非常親近,比如好友或家人,往往不加禮貌用詞,直接陳述需求,如“給我一支筆”,否則會顯得見外;隻有當雙方社會地位有較大的差距,如陌生人之間或是上下級關係,才會使用“請”或附加“好嗎”、“好不好”等加強禮貌含義。please在英語中的使用卻不能反映交際雙方的社會關係和距離。它在日常交際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陌生人之間、家人之間、上下級之間在實施請求或其它禮貌行為時都不會忘記使用該詞。

2、文化內涵

英漢在請求策略選擇上的差異主要體現了中西文化差異以及中美兩國社會格局的不同。首先,中西方文化價值體係中群己關係定位的差異造成了英漢語言在實施請求行為時選擇不同的策略。中國文化是重視集體主義的“無我文化”(I-less culture),強調以群體為中心,以人與人之間、人與集體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依賴來達到群體的和諧,認為人與人之間理應相互幫助和關心,個體應對社會、對他人負有一定的責任。這種文化傾向使得中國人在請求策略選擇上多采用直接請求策略來表達請求,尤其是在親朋好友之間,以此體現發話人及受話人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西方文化是推崇個體主義的“我文化”(I-Culture),強調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為本位,以平行或平等的社會關係為取向,重視個人自主、個人奮鬥及個人成就,認為個體具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和尊嚴。個人的身份,利益,權利,獨立性和自主性都被當作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而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比較鬆散,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程度低。這種“自我觀”使得人們的交往無論是上司、職員還是親戚朋友之間都傾向於建立一種平等的人際關係。這種文化影響使英美人在請求策略選擇上傾向於采用規約性的間接請求策略,以尊重受話人的自由和權利,減少對別人消極麵子的威脅或盡量減少語義的強加性。即使在家庭內部,如父母與孩子之間、夫妻之間,也普遍使用規約性間接請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