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上尉連長(1 / 2)

第二百三十九章 上尉連長

204高地,剛剛接替獨4旅陣地的晉綏軍獨3旅第5團團長樊榮帶人到達指定位置,官兵們看到的是一副人間地獄:小土山周圍遍地都是呻吟的傷員和沒來得及運送下去的屍體,一灘灘的血跡已經成了褐色,淩亂的槍支彈藥、通訊器材、軍服軍毯和食品雜物等隨處可見。

陣地上,原先的官兵們已經幾乎沒人了,獨4旅旅長於鎮河拉著樊榮的手說:“樊團長,我的部隊就在這裏了。弟兄們都是好樣的,沒一個人退卻,我對不起這些弟兄們,沒能把他們帶回家。”

樊榮看著遍地的死屍,真不知道說啥好,隻好大聲喊道“給老子都看好了,獨4旅的弟兄們就是咱們的榜樣,為了守住陣地,寧死不退。現在,我命令,給老子加固工事,準備迎接小鬼子的下次進攻。”

晉綏軍獨3旅的前身是34軍71師412團,後來,在1935年10月10月被改編為獨立第3旅,團長章拯宇隨即升為旅長。

章拯宇,河北通縣人,滿族,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步科畢業。平型關會戰時,獨3旅擔任廣靈、靈邱交界處的白曠、苟莊子一帶阻敵任務,但遭到日軍重創。參謀長朱綬光代閻錫山下達撤退命令後,獨3旅就退入河北,經龍泉關回晉,然後經由五台山、五台縣東冶鎮、定襄縣的宏道鎮到達忻縣的南呼延村。轉進途中,旅長章拯宇不架電台,失去了與上級的聯係,閻錫山以為他們全軍覆沒或全部潰散,異常惱火,哪知到達南呼延村時,章拯宇這才打開電台與人聯係。閻錫山為了整肅軍紀,給了章拯宇一個處分,讓他戴罪立功,並指派部隊立馬增援忻口前線。

為了快速增援忻口,傅作義派了一個汽車營,將全旅2000多人拉到金山鋪村,歸35軍指揮。

傅作義為了給獨3旅的官兵們打氣,站到隊伍前,大聲說:“獨3旅的弟兄們,現在是忻口戰役最關鍵的時刻。希望你們發揚英勇頑強的精神,不怕犧牲,奮勇殺敵,打出咱晉綏軍的威名來。你們有信心嗎?”

“有!”

站在隊伍裏的第5團直屬機炮連上尉連長周亞文聽得心旌搖蕩,心中的熱血仿佛被點燃一樣,當兵前的願望似乎就要實現了。

周亞文,山西山陰縣人,出生在離雁門關10公裏遠的一個小山村。此地,當年就是楊六郎鎮守過的地方,八國聯軍打北京時,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的途中曾在此落腳。那些流傳於民間的關於金戈鐵馬的陳年舊事,使周亞文在很小的時候就憧憬當一名軍人,為國出力。他先是在村裏讀了3年私塾,學會了描紅模字;適逢閻錫山在全省各地興辦學校,強迫適齡兒童進學校,周亞文又進了附近的一所國民學校學習,畢業後到代縣中學,學過英文,並成為國民黨預備黨員。就在這時,大革命的風潮洶湧而至,太原的學生到代縣宣傳革命道理,年少氣盛的周亞文未假思索便跟上人家到了太原,進入當局主辦的國民黨黨務訓練班學習。訓練班的學員結業後將放到各縣組織縣黨部,後來周亞文一直記著訓練班一位老師說過的話:“革命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然而周亞文最感興趣的是當一名軍人。機會終於來了——北伐前夕,閻錫山為擴充實力,在太原組建軍官學校,史稱北方軍官學校,分設步、騎、炮、工4科,大量招收中學生,施以兩年的軍事教育,畢業後分到各部隊充任下級軍官。

周亞文興衝衝地前去報考。招生的人見他這麼瘦小,說:“看你這副模樣,當兵後身背40斤,日行80裏,炮兵你拉不了騾子,騎兵你騎不了馬,你不行的,還是當你的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