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重大曆史任務,也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保證。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2在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再次強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在中國,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種結合並非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消解,也不是異域文化的簡單移植,而是在本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中創生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文化生命形態,二者合則兩利,離則兩傷。4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題中應有之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著相當的內在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能成功“移植”中國,一個重要原因是緣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某些內在的契合性。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相同性,“首先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普遍性、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吸納傳統文化的精華;其次,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有利於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相銜接、有利於向現代性轉換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傳統。”5特別是在文化心理和哲學形態方麵的契合性,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認知平台和心理基礎。

1、“共產主義理想”與“大同社會理想”共鳴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從總體上說就是消滅私有製、消滅剝削和壓迫,解放全人類,實現人人平等自由和幸福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中憧憬的美好社會是“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理想萌芽於孔孟思想,作為美好的社會憧憬隨著儒家經典世代相傳。

共產主義理想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社會形態;大同理想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社會形態。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理想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形式上又有相似的地方。大同理想所描寫的社會財產公有,大家共同勞動、各盡所能,互助互愛,社會和諧等,都與共產主義理想有著形式上的相似性。以至近代一些思想家直接把共產主義理想與大同理想等同起來。如梁啟超就認為,社會主義精神“不是外來的,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講的‘均無貧,和無寡’,孟子講的‘恒產恒心’,就是這主義精神的論據,我並沒有絲毫附會。”6 孫中山則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大同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7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理想的種種相似性,為中國人認同共產主義理想提供了心理條件。許多進步的知識分子把它看作是民族救亡圖存、實現遠大抱負的理論武器;甚至一些非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承認曆史的發展趨勢是“資本主義必倒,共產主義必勝”。8因此,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便與當時艱苦探索救國之路的國人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認為實現了共產主義就是人類走向了“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