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董其昌其人其事
對中國書畫藝術稍有涉獵的人,大概都不會不知道董其昌。董其昌,華亭(今上海)人。明朝萬曆十六(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他是明末鬆江畫派的創始人,一位詩、文、書、畫的全才。是晚明最傑出、影響也最大的書畫家。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 最能說明他對後世具有相當影響的一個例子是:《華亭縣誌》記載,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江浙,還特意為董其昌祠堂題寫了“芝英雲氣”四字匾額,並附有一個長跋雲: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豐神獨絕。其行書,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朱墨之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不經意處,如微雲卷野,清風飄拂,得天然之趣。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古人,蓋其生平多臨摹《閣帖》,於《蘭亭》《聖教序》處,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之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長,而根底則皆出於晉人。趙孟頫規模二王,飄逸灑脫。董其昌淵源合一,故能臨摹諸子而獨得其意,秀潤之氣獨其本色,其草書,亦縱橫排宕有古法。康熙皇帝對董其昌推崇備至,對其“不經意處”的筆意,用“獨絕豐采”來讚美,至於濃淡相間的用墨之妙,更讓他歎為觀止。當然,帝王的喜愛並不是評判書畫藝術高下的標準,但也絕不是信口開河,畢竟他們居高臨下的位置,以及盡閱天下藝術佳品的目光之高,非常人所能及,能贏得他們的讚譽也卻為不易之事。
董其昌走上書畫藝術之路,完全取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次考試中,因書法不好被降低名次,從而激發了他發奮用功、終成名家的宏願。董其昌出身在一個隻有二十畝貧瘠之田的小戶人家,生活並不富裕。像幾乎所有的讀書人一樣,他以仕進為人生目標,卻屢屢名落孫山,一度以教書謀生。他當初並沒有注目書畫藝術,也沒有從小學習書法,與書畫的結緣始於一次不大也不小的人生刺激。在十七歲那年,他參加府學考試,文章寫得非常漂亮,理應第一,但主考官鬆江知府袁貞吉在批閱墨卷時,認為他的字寫得實在太蹩腳,把他降為第二名。同時,把字寫得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的刺激了董其昌,自次以後,董其昌開始鑽研書法。因為明代科考以八股取士,寫文章要求按破題、承題等八部分別闡明所論,同時也要求以烏黑光潔、端莊方正的楷書書寫,這就是所謂的“台閣體”。這種字體雖然藝術含量不高,但還是中規中矩的。董其昌名次被降級,可見當時他的字確實寫得不怎麼入眼。對於自尊心極強的董其昌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從此他發憤臨帖摹碑,在書法上狠下功夫。與元代的書法大家趙孟頫五歲入小學學書相比,董其昌十七歲才開始練字,顯然已經錯過了習書的最好時光。不過,人生需要動力和刺激,有自尊心和事業心的人,別人的一個舉動、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有可能會成為他成功道路上的助跑器和加速度,從而會改變他人生的航向和進程。董其昌經過十幾年始終如一地鍥而不舍、勤奮努力,最終使其書法功夫精進,山水畫也入得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