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又一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這一論斷表明社會主義核價值體係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指導作用,離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價值指導,和諧社會建設就會迷失方向。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究竟何以能夠引領我們實現社會和諧,它本身又蘊涵著哪些特質使之能夠指導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試圖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維度對此作出分析和探討。
一、經濟維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追求以人為本,指導經濟和諧
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隻有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才會帶來社會的和諧。否則“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①經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但同時也出現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和諧的問題,引發人們反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依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離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可能構建和諧社會的,那麼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雙贏?
不可否認,市場經濟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它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驅動著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自己的個人利益。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人們在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中處處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為了獲取利益甚至可以欺詐,可以不擇手段,人異化為物的奴隸,這是市場經濟的負麵性,需要我們去克服。任何經濟活動都會受到一定的社會價值觀的指導和調節,從而形成與該社會相適應的經濟行為規範,並在經濟活動中反映出來。當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結合時,由於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製基礎上的,逐利是資本的本性,決定了其必然是追求資本增殖和利潤最大化,從而形成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的價值原則。 在這種製度和價值觀下,“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②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則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的基礎上的,它本質上追求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從而形成集體主義的價值原則,能夠調和社會的共同利益和個人的特殊利益,促進社會共同富裕,讓勞動人民成為全麵而自由發展的人。然而,我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奉行的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經濟發展觀,狂熱追求經濟在量上的增長而忽視民生問題,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惠及人民大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必然要求撇棄這種發展觀,必然要求構建一種“以人為本”的全新社會發展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正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和“物本”發展觀的超越和發展,它追求以人為本,追求每一個人全麵而自由的發展,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什麼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本身內在蘊含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能夠引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邁進?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內核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就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的學說,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創立目的都是通過分析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希望找到實現人全麵而自由發展的途徑。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決定了其價值目標就是要追求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在今天看來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決定了市場經濟發展必須是社會主義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原則,必須把發展經濟與實現共同富裕結合起來。同時,共同理想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賦予時代性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由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擴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在這一共同理想指引下,必然要求經濟發展代表並惠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又要統籌兼顧,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