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人類曆史的腳步跨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經濟的騰飛,物質的豐富,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正發生著巨變。多元文明成了人類文化存在的基本形態,由於各個國家的民族起源、地域環境和曆史進程各不相同,產生了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這正是不同文明之間互相解讀、辨識、競爭、對話和交融的動力。所以我想,人類文明經過全球化的洗禮,原生狀態並且相對獨立的多樣文明將獲得更為廣泛的參照,更為堅定的認同。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多種文化形態的和諧共存,這是人類的共同理想,這也是一麵全人類的精神旗幟。每當我陷入關於文明衝突、文化隔閡、民族紛爭帶來的精神衝擊時,民主、自由、平等所展示出來的文化信念,就鮮亮地呈現在我眼前,並縈繞在我的心頭。所以,我常常想,任何文明都屬於曆史範疇,已成為不同民族的恒久信仰、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則理應受到普遍的尊重。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她不但有堅定自強的力量,而且還有兼容並從的氣度和靈活多變的智慧,在與世界主流文明交流接軌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應當與時俱進,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優長,來發展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我們在接受民主、自由、公正、人權和法製等價值觀的同時,也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以及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個人至上、物欲至上、惡性競爭等種種令人堪憂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古老“和諧”能否真正體現民本思想?
構建和諧社會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幾千年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從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的構想,到近代康有為描繪的一切平等的太平盛世,以及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從西方柏拉圖設想的“公正即和諧”的理想國,到西方近代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設計的和諧製度,都反映了人類對和諧社會的追求和向往。和諧就是指一個社會充滿了公平正義、民主法製、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生機活力,是指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觀念形成於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無不體現了古老民族的和諧意識。
所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恰倒好處的處世態度,就是喜怒哀樂要有節製,說話做事要有分寸。中庸的處世態度,就是懂得包容衝突,願意化解矛盾,具有平衡各方麵意見和利益的智慧,遇事不走極端,知分寸,懂進退。在具體的生活中,它要求我們不要希望的太多,也不要太少,介乎天地之間,介乎理想與現實之間,介乎崇高的思想和卑鄙的情欲之間。渴求知識,也渴求清水;喜歡好的思想,也喜愛一盆美味的佳肴;吟詠一首美妙的詩詞,也愛慕一個漂亮的女人,做合理近情的人,這就是人的天性,這樣才能得到良心的安寧,而良心的安寧是最大的幸福。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提出來的,後來被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係,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即就是人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亦即“天地境界”。儒家認為,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隻有通過努力修行,才能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無論是“中庸之道”還是“天人合一”,它們除了有自然規律的含義之外,更有道德層麵的意義。因為一切秩序即是自然學上的問題,同時也是道德學、倫理學上的問題。作為實踐理性的儒家更注重道德倫理問題,在儒家看來,人世間的一切問題,歸根揭底是人心問題。他們認為,在封建時代一個有作為的男子的終身事業無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之事乃由正心開始。這就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要把對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建立在人心的至誠與公正上,即就是在強調法製的同時更應該重視道德教化。至於“半部論語治天下”隻是一個傳說而已,我們誰也當不得真,可是在我細心研讀了儒家經典之後,不難發現儒家在注重人心教化的過程中也體現了它的人本意識,即尊重人、推崇人,弘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汲汲追求的東西。無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藝複興時期的思想家那樣,去突出人的個性的自由與解放、個體的獨立與發展,但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及其價值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方麵,它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把人定位在自然宇宙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麵,儒家立足於個人的家庭血緣關係,以人倫世界、人倫社會為個人生存發展的根本依托,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是萬物之靈長,具有其他生命物無法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邦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隻有基礎牢固,社會的安寧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君輕”,認為在人民、國家、君主三者之間,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決於民心之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