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澤民同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曆史方位,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建設黨,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曆史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黨內關懷思想。2
一、江澤民黨內關懷思想的形成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緊緊依靠全黨同誌和全國各族人民,從容應對來自各方麵的困難和風險,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麵。他的黨內關懷思想從一個側麵生動反映了這一曆史過程,是對毛澤東、鄧小平黨內關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3
(一)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思想是江澤民黨內關懷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中,對人的問題的關注、對人的本質的探討與對人類解放的追求,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體現了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人的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崇高的社會理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為未來社會所確立的理想目標,就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麵的發展。無論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如1835年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還是成熟時期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還是晚年的《人類說筆記》,都包含著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的深切關注。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視為共產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特性。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P294列寧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中,提出要將社會主義建設建立在個人對物質利益的關心的基礎上,要貫徹物質利益原則,要實現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正確結合,這也是列寧人文關懷思想的生動體現。毛澤東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每個人的全麵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經濟、文化環境,還指出全體人民都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開發自身的潛力,從各個方麵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江澤民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明確把增強包括黨員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一論斷是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思想的豐富與發展。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麵發展。”[2]P294從這裏可以看出,江澤民黨內關懷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的。
(二)江澤民黨內關懷思想是對毛澤東、鄧小平黨內關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黨內關懷思想的創始人,他繼承了馬列主義黨建理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科學總結黨的曆史經驗,提出了一係列正確的黨內關懷主張,創立了黨內關懷思想。毛澤東的黨內關懷思想是其建黨學說的重要內容,它表現在多個方麵,尤其強調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精神上等各個方麵關心和愛護黨員幹部,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高度統一,保持黨的先進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打下良好的基礎。鄧小平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又親自安排了第三代領導集體和核心。他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又是我黨70多年奮鬥曆程的重要見證人和指導者。如果從1922年鄧小平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改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算起,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1992年止,他在共產主義旗幟下已經整整工作了70年,可以說為了黨的事業奮鬥了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因此而“熟悉我們黨從開頭到現在的曆史,對許多重大事件的曆史過程都比較了解”。 [3]P272正是由於鄧小平長期處於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使他能夠全麵、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能夠高屋建瓴地總結中國共產黨關心愛護黨員幹部的理論和思想。作為卓越的領導人,鄧小平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愛護黨員幹部,形成了自己黨建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鄧小平黨內關懷思想。江澤民受命於危難之間,他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著的實踐,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曆史方位,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總結實踐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他的黨內關懷思想。就因為他始終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所以他的黨內關懷思想既是對毛澤東、鄧小平黨內關懷思想的全麵繼承,又是對他們黨內關懷思想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