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晚秋初冬釣肥鯽1(1 / 1)

文:鬱文生

晚秋初冬時節,大小鯽魚為度過漫長的冬季,必須進一步增強體質,所以晚秋初冬正是鯽魚覓食衝刺關鍵時段,故此,也是釣取肥鯽的有利時機。要想達到最佳垂釣效果,釣手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心選擇釣點

1、選擇水草疏密適宜地方做窩。若水域中有倒樹、障礙物、凹凸處、亂石等,是理想釣點。值得注意的是,若是陰天或大風天氣,鯽魚大多待在深水區休息,很少動彈。

2、依據地形、魚情、水情將釣點選在水深50-120厘米為妥。若近岸水體過於渾濁,最好選擇清渾結合處做窩,鯽魚常會在此遊玩。

3、在一般堰、塘等水域,應選擇深淺交界處做窩點。水體在陽光作用下仍能快速升溫,浮遊生物大多在深淺結合處聚集、遊玩,因此,也成為過往鯽魚必經之路和覓食之處。

4、在有蘆葦、茭草、蒲草等高稈水生植物處做窩。這些植物雖已枯黃或倒伏,但水域的底層大多凹凸不平,盤根錯節處,天然食物較豐富且隱蔽性好,往往是鯽魚棲息、遊玩、覓食之寶地。

二、選擇出釣時間

釣手在出釣前要注意收聽收看當地氣象台站發布的天氣預報,若是15-20℃的秋高氣爽的晴好天氣,不時有微風吹拂皆可出釣;如遇小雨天氣,從實踐來看其效果則更佳。因秋雨綿綿,細小雨點不時飄落於水麵上,雖使水表溫度有所下降,但對底層溫度影響不是太大。相反,隨著降雨時間的延長,致使水體溶氧量會迅速增加,此時鯽魚活動更加頻繁,食欲隨之大增,故此時的鯽魚比較好釣。

若遇連續多日陰雨天,最好在放晴2-3天後出釣。因較長時間下雨致使水體溫度大幅下降,此時鯽魚活動頻率較低,基本無食欲。待到天氣晴好幾天後,水表和淺水區在陽光照射下,水溫緩慢回升,浮遊生物日漸增多,鯽魚就會本能地向此處遊弋覓食。

晚秋初冬時節,由於我國北方常有小股冷空氣南下,常伴有大風天氣,遇此天氣就不宜出釣。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人有不適感且易著涼致病;二是風浪較大,竿梢搖擺幅度大給觀漂增加難度;三是鯽魚屬變溫性動物,此時鯽魚大多蟄伏不動。

在出釣時間上,因早晚溫差較大,總體講應本著“取中間,放兩頭”的原則,即是避開早晚釣中午,出釣時間以上午9時至下午4時為佳。因為過早,淺水區水溫較低,鯽魚很少活動;過晚因光照不強,淺水區水體降溫快,魚兒也會迅速轉移至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