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北題壁》“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天南無雁飛”“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裏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中,流露出來的是詩人的痛苦、悔恨、無奈和悲傷的生命體驗,這樣的生命體驗使其詩詞一洗往日的鉛華,成為血淚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詞並不是他的擅長,繪畫才是他的絕活。從繪畫的角度來衡量,趙佶的藝術天賦卻為超一流的,他的繪畫重視寫生,極其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作為帝王的趙佶,他要把自己的這些天賦和創意在他的帝國拓展開來,從而提升整個帝國的藝術素養和文明指數。他創辦了畫院,並通過朝廷組織考試選拔和培養這方麵的專門人才,他親自主持並出題進行考試。有一次畫院招考,他的考試命題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考試題目出來以後,考生們在琢磨這個題目,有的考生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於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開滿野花的草地上奔走,表現出了春遊之後的愉快心情。?有的考生在分析之後,覺得重點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於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並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能不“香”麼!隻有一位考生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對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這個考生交卷後,當考官評選之時,一旁的趙佶看到這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最佳,該考生也被皇帝欽點為狀元。他對這幅畫作了如是解讀:?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麵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麵上體現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過表麵、也太過直白了,難於突出那“香”的韻味,同時也使畫麵缺乏含蓄空靈之美。用蝴蝶來烘托,構思新穎別致,把“馬蹄香”很含蓄的傳達出來。蝴蝶為什麼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馬蹄”的香麼。這“香”無須直接畫出來,而是留給讀者去感悟,去想象和回味。點評的精當足以說明他藝術修養的深邃和審美境界的高遠。
據說,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結果了,孔雀在樹下啄食落下的荔枝。趙佶一看心血來潮,命畫師們畫一幅荔枝孔雀圖供他品評鑒賞。他看完畫師們的作品後很不滿地說:“你們畫得雖然不錯,可惜都畫錯了,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舉左腳,而你們卻畫成了先抬右腳。”起初畫師們不信,反複觀察後,果如趙佶所言。還有一次他去龍德宮品畫,看到一幅月季花連連叫好,眾畫師莫名其妙,請萬歲爺賜教。宋徽宗說,百花之中,唯月季花少人畫,其原因是此花每月開一次,一年四季之中,多在清晨黃昏,它的花瓣、花蕊、花葉的形狀和顏色都會發生變化,很難掌握得準確,此畫上之花是春季正午時分盛開的月季花,畫得極其準確,如同真花一樣。眾畫師不信,找來畫作者一問,畫作者道:此畫畫的正是春季正午盛開之花,可見其觀察之真之細,無人可及。趙佶的美學思想於繪畫中注重詩意的含蘊回味和觀察事物的精細入微以及寫實表現的傳神精切於此可見。其關鍵就在於胸懷修養的內營,運筆的動力節奏感和詩意的構成。由於他的繪畫的技藝精湛,境界高深,成為中國花鳥花壇上一個難以逾越的峰顛。
不過,宋徽宗在位期間,也做了兩件頗有象征意義的事,一件是將被貶到永州的老宰相範純仁請回京城。另一件則是赦免蘇東坡,實際上是為他平反昭雪,並恢複官職。與蘇軾同期被貶的三十多位官員也恢複了名譽與原有官職。可惜,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不在人世。而此時的蘇東坡也貧病交加,不久,就病死在江蘇常州。
宋徽宗或許是中國帝王中藝術天分最高的皇帝,如果不是坐錯了皇帝的寶座,他可能會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相當完美甚至偉大的藝術家,至少在中國書法史和中國美術史上,他都會享有無可爭辯的崇高地位。這位皇帝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據說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產生強烈的美感,此後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按照現代心理學的解釋,像宋徽宗這樣才華橫溢、具有高度靈氣和素養的藝術天才,很有可能也是一個充滿詩人氣質和浪漫情懷的人。在通常情況下,這種人是蔑視傳統價值觀念和世俗行為規範的,他隻服從於自己內心感受的召喚,按照自己的喜怒好惡行事,他不知冷靜、理智、理性為何物,為人處事衝動而情緒化,具有極為濃厚的感性色彩。假如再加上皇權帝製所賦予他的無上權力的話,我們就應該比較容易明白發生在宋徽宗身上的許多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