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需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重大問題。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內容方麵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問題,形成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情況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在這一過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形式方麵就是使源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形成為中國形式的馬克思主義,賦予它以中華民族的風格和特點1。
從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先提出這個任務至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於從實踐和文化兩個維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真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經驗,對今後更有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維度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它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各個環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在於實踐性,實踐以及由實踐而引發的問題終歸是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維度。
(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立足點
理論的作用在於指導社會實踐,推進社會進步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與實踐緊密結合,與時俱進,不斷形成能夠用於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立足於社會實踐,就必須以實踐為根本立足點,實事求是,準確把握實踐主題,以實踐主題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
每個時代的人們都麵臨著不同的實踐主題。實踐主題不會自發的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總是隱藏於紛繁複雜的曆史現象背後。黨成立以來對實踐主題的準確把握,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科學分析,準確預測的結果。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革命和戰爭這個實踐主題。認為,舊中國內部沒有民主製度,缺乏西方那樣的議會鬥爭的條件;外部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們不希望中國強大。因此,中國革命鬥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以革命的武裝打倒反革命的武裝,提出“槍杆子裏出政權”的偉大論斷。他們以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為立足點,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中國革命的實踐問題,提出“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創造性的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創造了中國共產黨早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典範,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中國遇到了挫折,原因是黨對實踐主題認識失誤,提出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最終演變為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立足於國家建設這個實踐主題,果斷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在經濟建設實踐中,黨開始認真思考“四大基本問題”: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經過曲折的實踐和探索,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等一係論斷,逐步形成鄧小平理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在新時期,我們黨始終立足於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社會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跨越,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