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注釋:
①Bob. Jessop , The Future of Capitalist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2, p. 40.
②徐勇:《回歸國家與現代國家建構》,載《東南學術》2006年第4期。
③參見[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0頁。
④轉引自楊雪冬:《民族國家與國家建構:一個理論綜述》,載中國選舉與治理網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⑤[美]弗朗西斯?福山:《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頁。
⑥Bob. Jessop, Post-Fordism and Social Form: A Marxist Debate on the Post-Fordist State, London: 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1991, p. 80.
⑦參見 Bob. Jessop, The Future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2, p. 242-243.
⑧參見[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問題研究所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頁。
⑨[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範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7頁。
⑩俞可平:《馬克思的公民社會理論及其曆史地位》,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11)參見John Keane, Civil Society, Old Images, New Visio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p. 20.
(12)[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係統分析》,王浦劬譯,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頁。
(13)[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頁。
(14)(15)[德]哈貝馬斯:《在事實和規範之間》,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31、424頁。
(16)(17)[德]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106頁。
(18)[德]哈貝馬斯:《社會交往理論》(卷二),洪佩鬱、藺青譯,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頁。
(19)Karl W. Deutsch,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Nationality.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Chapman & Hall, Ltd. , 1953 ,p. 73.
(20)[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頁。
(21)[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