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國策(1 / 2)

聽劉岩不知道又想起了什麼,眾大臣臉色都是微變,果然見劉岩臉上蕩起了笑容,眼光掃過眾人,這才高聲道:“我剛才看到借條就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可以做,這件事早早晚晚是必須上馬的,嘿嘿——”

眾大臣臉色一緊,劉岩總會常常想起一些事情,每一次都會讓眾大臣累死累活的,雖然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跟腳,也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挨不住劉岩整天都會有奇思妙想,每一次可都是累死人的活計,也不由得他們不怕,不由得劇都是心中一顫,捉摸著大王究竟又想起了什麼,希望隻是一件小事,不過這希望的可能性不大。

就在眾大臣正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劉岩的眼光卻已經落在了新近救人治栗內史的孔融身上,說起孔融來,卻還有些其他的故事,當初漢獻帝劉協棋手長安,東奔雒陽,走的匆忙,更是隻顧著她的那些忠臣,朝中有一批大臣根本沒有來得及逃出去,長安便已經易手,結果孔融也就是其中一員,這本來也沒什麼,後來孔融千辛萬苦的去了雒陽,倒是被天子用為禦史台,哪知道沒幾天就得罪了李儒,因為是從長安逃過來的,李儒說有探子的嫌疑,結果孔融一生氣,就幹脆辭了官。

這也不是什麼大事,於是孔融就打算回長安的家,結果快到了函穀關的時候,卻遇到了強盜,可憐的孔融錢財全被人搶走,這一路上如乞丐一般,又抹不開臉,隻是混在難民之中,去領救濟,卻哪知道卻被暗間給盯上,最後給弄了個冒領救濟給下了大獄,差點死在大獄之中,就是後來孔家得到消息,也沒有將孔融撈出來,畢竟此時的孔家在後漢國沒有任何權勢,根本就沒有人理睬他們,更何況是暗間營轉過來的案子,花錢都解決不了,最後迫於無奈,孔融上書一封,托人轉到陳宮那裏,因為牽扯到暗間營,最後陳宮不敢決斷,便轉給劉岩,於是引起了劉岩的注意,索性明著說,除非是孔融肯為後漢國效力,才能網開一麵,最終孔融無奈,應了劉岩的征召,先為中書郎中令,後來遷九卿之一的治栗內史。

而孔融在後漢國做事,卻是越來越覺得在後漢國與大漢朝不一樣,後漢國吏治清明,是真正為百姓做事,而且重視教育,也讓孔融一展所學,這一身的本事便能發揮出來,孔融也就慢慢地真正地融入了後漢國的體係之中,隻是與劉岩相處不多,不過劉岩對孔融確實不錯的。

再說此時孔融眼見劉岩望過來,神色不變,卻是施了一禮:“大王,如果大王所言與百姓有利,臣自當誓死完成大王托付,如果大王所言,隻是一時心血來潮徒費功夫,臣也會與大王分辨一番,請大王收回成命。”

麵對孔融的話,劉岩也不在意,從劉岩的角度並不希望後漢國成為一言堂,眾大臣都可以反駁自己,當然自己聽不聽是另外一回事,這種風氣很好,有幾次劉岩一時高興的決定,就被眾大臣給勸阻了,此事不但沒有讓眾大臣有瞧不起的意思,反而更讓眾大臣佩服,皆稱劉岩為明君,所以孔融才會直言不諱,並不怕劉岩羞怒,畢竟劉岩還沒有發怒之餘,隨意對待大臣的時候。

不過聽孔融這樣說,劉岩不但不以為意,反而笑的更加燦爛:“孔大人,你是負責錢糧的,這件事正好是你所管的那一攤,我是這樣想的,如今後漢國已經建國,國家也是國泰民安,蒸蒸日上,國力一天比一天強,百姓安居樂業,商人也都規規矩矩的,但是如今國中的欠款卻有些流通不變,打個比方說吧,一個商人在長安做生意,需要去美稷城購買一些東西,路途遙遠,還需要帶上足夠的錢款,如今又都是大錢,如果是做大生意的,往往都是用箱子帶著,一來不方便,二來不安全,所以我就想為了減輕商人們的負擔,咱們建設錢莊,有國家統一建設,每一個縣城都有,那麼商人們買東西的話,從這邊存進去,立下字據,就可以憑字據去其他的城池提出來,或者直接用字據購買東西,便省的整天抱著個大箱子東奔西走的,當然這字據卻需要處理好,不能讓人鑽了空子,必須是誰存的誰取,這件事隻怕要費一些腦筋——”

頓了頓,見眾大臣都是一臉的沉思,劉岩索性將前世的經驗灌輸給眾人:“另外,錢莊還可以有一項功能,那就是存錢和放貸,咱們後漢國發展很快,用不了多久,百姓們就能富足起來,到時候手中都有了閑錢,如果放在家裏變不安全,那就可以讓他們存進錢莊,錢莊便給他們利息,然後又做生意的錢不夠的時候,還可以貸款,當然貸款的利息要比存錢的利息高,這樣國家也能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