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簡介(2 / 3)

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

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製。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製初行時

,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裏,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

改變了東漢未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麵,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

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製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

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製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製。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

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曹操勢力得以

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

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

區一般都在易墾或衝要地點,自成係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

牛的)或對分(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

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

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

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征收田租穀

四升。每戶征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

利於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並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並事實上難

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製、租調製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複。政府

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複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

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

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

來。

文化方麵,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

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建安風骨

”,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

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哲學思想的突

出成就。後世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

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係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

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

具翻車。在宗教方麵,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

。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於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

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

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諡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

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又

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

,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

王淩(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儉(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

公元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

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

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出兵滅蜀。兩

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曆五帝,共四十六年。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

。劉焉、劉璋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

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

,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後,為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

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

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

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雲、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

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

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為三路

,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

已代雍闓據郡。諸葛亮敗孟獲,並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