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身去國六千裏
—走近柳宗元
就算沒有讀過柳宗元的散文,許多人也肯定知道“黔驢技窮”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就出自他的寓言故事《黔之驢》一文,這是人所共知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齊名,故稱韓柳。
柳宗元的祖先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的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柳下惠本來是不姓柳的,他原來叫展禽,因為他的封地在柳下,諡號為惠,所以人稱柳下惠,他的後裔便稱柳氏。秦代以來,柳氏居住河東郡,與薛氏、裴氏號稱河東三望族,也就是唐人所說的“柳、薛、裴共稱為河東三大姓”。河東柳氏在唐朝的勢力非常強大,強大到一般人不能想象的地步。柳宗元自己就曾說過:“人鹹言吾宗宜碩大,有積德焉。在高宗朝,並居尚書省22人。”也就是說他的家族曾經燦爛耀眼,光彩奪目,在唐高宗時期,僅尚書省的要員就有22人之多。他的高伯祖柳奭以上,四代人都做過宰相,柳奭也是高宗時期的宰相。但正是這個任中書令的柳奭,使河東柳氏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柳奭是高宗朝王皇後的舅舅,在宮廷爭寵的血腥鬥爭中,他自然會堅定不移地站在外甥女王皇後這邊,支持她與武則天鬥法,結果敗下陣來。對於政敵的打擊,武則天從來不缺少狠心,也從來沒有心慈手軟過。王皇後被杖打一百,斷去手足,死後還被斬首。柳奭被貶為象州(今屬廣西)刺史,後被禦史追殺,其他河東柳氏被貶官者、被殺害者、逃跑者無以計數。遭此一劫,河東柳氏元氣大傷,柳宗元的曾祖隻是滄州清池令,祖父也隻做過一任湖州德清令,後來就隱居在江蘇吳縣。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河東柳氏更是今非昔比了。雖然他家在首都長安還置有房產,但已經稱不上富庶了。在給母親所寫的墓誌銘中,柳宗元回憶說,四歲的時候,他住在京城,當時父親在吳地為官,由於家中沒有藏書,母親(範陽盧氏,標準的大家閨秀)親自啟蒙,教他古賦十四首,他都能夠一一背誦下來。中年貶到柳州後,在給父親的老朋友許孟容的書信中,柳宗元講述了他早年的生活狀況,說是在善和裏曾經有過一套舊房子,京城城西有數頃田,田裏有果樹數百株,都是他的先人親手栽種的。這些似乎就是他的父親所留下的遺產。不過,等到柳宗元寫這封信的時候,父親留給他的那套老宅,據他自己說已經三易其主了,真可謂是江河日下。
柳宗元的父親叫柳鎮,做過縣令一類的地方小官,後來因柳鎮的伯父柳渾在兵部擔任侍郎同中書門下章事,相當於宰相級別的領導,柳鎮才被調回中央被任命為殿中侍禦史。但由於他為官剛正廉潔,辦事公正無私,得罪了當時在朝廷擔任宰相的權臣竇參,不久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調離工作崗位,貶往長安縣擔任主簿。為官剛正不阿、廉潔奉公這不僅是柳氏家族的家庭風範和光榮傳統,同時也是他們家族久遠血液的遺傳基因。據說,他的祖先柳下惠就是一位能夠堅持原則、秉公執法的好領導,因為得罪權貴被多次撤職。後來有人問他既然不受重用與信任,為什麼不離開魯國去另覓發展?柳下惠長歎一聲回答說,像我這樣認真負責的領導幹部,不論走到哪裏都會得罪人的。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竟然令幾百年後的孟子也大為感動,曾不無感慨地說,柳下惠真是讓人敬佩!他不因官小而諂媚奉迎,不以官大而胡作非為,站在領導麵前不自慚形穢,深入群眾中間不趾高氣揚,不論走到哪裏,都能把陽光的種子撒到哪裏。
柳宗元出生在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氣氛的家庭。四歲那年,父親出外做官,母親盧氏帶著他住在京都長安的莊園裏,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範陽盧姓,但此時家道已經衰落。盧氏信佛,聰慧賢淑,很有見識,並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她教導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有方,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流落南荒,她沒有絲毫怨言。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和堅毅品格,使柳宗元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揚天下。柳宗元死後,他的朋友劉禹錫在為他的文集寫序言時也說,“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就是這樣一位有著“奇名”的童子,一度居然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唐代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要麼是政府學館的“生徒”,要麼是鄉裏保薦、州縣甄別遴選的“鄉貢”,如同我們今天報考研究生,要麼是高校的本科畢業生,要麼是工作兩年以上的大專生,一般人是不允許參加考試的。柳宗元十七歲了,幾次申請鄉裏保薦,但沒有人敢理睬他,因為他父親曾得罪過的宰相竇參還權勢滔天,直到竇參被人搬倒並依法處死後,柳鎮才得以複位,柳宗元也才取得了“鄉貢”的資格。這一年,柳宗元已經二十歲了,三年的花樣年華就這樣蹉跎了。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遺風”與“功業”的向往。他常常很自豪的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祖上基業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貞元九(793)年春天,柳宗元一舉得中,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三年後即796年,柳宗元被政府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正式步入官場,這一年,他和禮部郎中楊憑的女兒在長安舉行了婚禮,兩年後,他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這種考試不是每年都舉行的,而且錄取人數少得可憐,隻有寥寥幾名而已,但柳宗元又是一舉通過。被調到集賢殿書院工作,在這裏他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
貞元十七年即801年,柳宗元由集賢殿調往藍田縣擔任縣尉,表麵看上去是由京官外放到地方上任職,但這並不是貶謫,而是下基層掛職鍛煉,其實是政府組織部門發出的一個重要的信號,很快就會得到朝廷的重用,預示著他的前程將是燦爛輝煌的。果然,兩年後他就被調回長安擔任監察禦史,這是政府的一個核心職能部門,級別不高,影響甚大,是入相的重要途徑。從此,他與官場上的上層人物的交往便頻繁起來,對政治的黑暗腐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政治的願望,並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成員。
劉、柳以極高的政治熱情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劉禹錫任屯田員外郎,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在短短四、五個月中,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使政局為之一新。但就在是年八月,在以宦官為首的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擊下,革新運動很快就慘遭失敗。王伾、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雖然隻有半年時間,就被以宦官為首的保守勢力扼殺在搖籃裏,但它卻是一次震蕩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集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曆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運動的核心人物,所以,這場革新運動被稱為“二王劉柳”的永貞革新。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勇氣是非常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