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中的百貨業應該向超市業學學了
卷首語
改革開放以後,商業零售領域真正稱得上首個新業態的應是超市業了。筆者曾經管理過進入全國百強的超市集團,後來才進入時尚百貨業的。雖然,在超市業也僅做了三年,而在時尚百貨業做了九年,這九年還是在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百貨公司做的;說這些,想表達的是,從管理技術的角度,百貨業和超市業的管理技術存在的差距是巨大的!
對當前中國百貨業發展的看法:百貨業真正的問題在百貨業自己。那麼,超市業的發展經驗,應是可以給百貨業和百貨人許多有益的啟示的。超市業的發展相對百貨業來講有幾個特點,據此可以讓困惑中的百貨人照照鏡子。
一是,國內超市業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一直是在和國外強勢對手過招中,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堅韌不拔中走過的。
二是,超市業態完全是從無到有,從開始就導入信息化,自我革命性地不斷創新、不斷探索中走過來的,這一點,沒有經曆過的人,很難體會到。
三是,流程管理、品類管理、物流技術等業態的專業管理能力,成為管理者的必備。單品管理,使顧客細分管理、促銷精準管理、自動訂單或三方物流管理都成為現實。管理者的日常會議,多是流程優化、信息改造、品類分析的內容;每個月的庫存盤點都會是引爆相關的節點。
2000年前後的全國連鎖會議,基本上成為了國際上各大信息公司通過培訓來推廣自己產品的舞台。超市人之間的溝通內容多半是和信息化有關;現在成為熱點的電商技術,線上線下O2O等,那時已是超市集團化的討論和落地的工作重點,隻是那時候做得多炒作的少。記得我所在企業規模突破兩百家時,那段時間我作為董事長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包括,與和記黃埔談物流外包,向上海華聯借鑒物流平台技術,和寶潔公司對接b2b、三方物流管理以及寶潔流程團隊互動等等;現在回眸這一段,最強烈的感受是:這才是管理技術!
四是,超市業不僅代銷,還有代理、自營、定製等,品牌利潤增值空間成為可能。以此對照,百貨人有幾點需深思的:
1.當下的百貨業的困難尚隻是開始麵對,超市業起初時也麵對過,且強度遠超過百貨業。
2.回顧走過的十幾年的過程,百貨業在初期學習台日百貨的基礎上的發展,管理上不要說創新多少;客觀地講,進步也不多,甚至有許多還不如當初;這是現實;當然也有做的好的,如金鷹、銀泰、華地等等,但他們同樣麵對一堆問題,可能更多地是如何在模式上創新、在對客服務上真正投入、真正是在把百貨當事業來做的問題。
3.最致命的是,缺少或沒有信息化單品管理和自營品牌的經營技術,基本上處在物業租賃的方式和心態下去做百貨,經營力衰竭,這是最核心的。如果解決了核心問題,業態創新是個整合、變形和布局的問題。對此,大家可以試著想一想、試著做點兒什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