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誕生在水鄉古鎮的平民
茅盾,1896年7月4日誕生在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一個姓沈的家庭裏。取名德鴻,字雁冰,小名燕昌。“茅盾”是他寫作《蝕》三部曲時用的筆名。
烏鎮,地方不大。但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鑄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舊時,烏鎮為兩省(江蘇、浙江)三府(湖州、蘇州、嘉興)七縣(烏程、歸安、石門、桐鄉、秀水、吳江、震澤)的錯壤之地。當地方誌稱其“鎮雖一隅,實三郡六邑之屏藩也。”所以,千百年來,年年歲歲,烏鎮這個小鎮,慢慢變成了有文化有曆史的水鄉古鎮,成為江浙交界的一個重鎮。
鎮上,除了穿鎮而過的市河外,還有兩條名字很雅致的河繞鎮而過,一條叫瀾溪塘,一條叫紫雲塘,與鎮內的市河一水相連。鎮內小河縱橫蜿蜒曲折,臨河而起的水閣木樓,綽影幢幢,河麵不大,小橋輕臥,垂柳依依。濃鬱的水鄉風味,在烏鎮發揮到極致。後來茅盾走遍大半個中國,對水鄉這種獨特的風韻,無限依戀,他曾說:“住在西北高原的人們,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區域所謂‘水鄉’的居民生涯,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也不是江南‘水鄉’的風光。缺少那交錯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聽說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
茅盾出生時,位於觀前街的沈家還是一個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曾祖父沈煥在外地闖蕩大半輩子後,晚年捐官在梧州府供職,祖父是個秀才,兄弟間有開店經商的,隻是生意不大。父親是個郎中,母親則是烏鎮名醫的千金,知書達理。祖父子女六個,此時都還生活在一起。因此,茅盾的家庭裏,婆媳、叔侄、祖孫幾代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操持這個大家庭的,是茅盾的祖母——一個來自烏鎮農村的勤勞的女性。
茅盾的出生,給沈家帶來了歡樂。茅盾的父親沈永錫給遠在廣西梧州府供職的祖父去信,報告這一喜訊:“沈家長房又添長子”。茅盾的曾祖父沈煥,字芸卿,早年在寧波安記山貨行當夥計,晚年,沈煥覺得自己經商精力日衰,又無後繼之人,便出資捐個廣東候補道。在廣州閑居候補,三年後赴任廣西梧州府同知。沈煥有三子一女,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是其長子,茅盾還有兩個叔祖父和一個姑祖母,此時大概都還在一個大家庭裏生活。“老三房”還未分家。而茅盾祖父膝下,除茅盾父親以外,還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所以這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
然而,這個大家庭除了曾祖父沈煥在梧州任上有些積蓄外,沈煥的兒孫們都不會做賺錢的買賣。從磨難中出來的人,自然要瞻前顧後,沈煥稍有積蓄,便彙款給兒子讓兒子在烏鎮開兩爿店,一爿是京廣雜貨店,主要經營日用品之類;一爿是“泰興昌”紙店,主要經營桑蠶桃花紙、蠶花等。但這個店開始還有些生意,後來由於幾個兒子都不善經營,就漸漸清淡起來。對此,老太爺沈煥十分不滿,認為兒子“沒有出息”。但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是個樂天派,對父親的訓斥和不滿並不放心上,自己依然故我,每天玩牌、喝茶、聽昆曲,義務幫鎮上一些人家寫對聯等。後來沈恩培娶烏鎮農村高家橋的一個地主的女兒為妻,高氏嫁到沈家以後,十分勤勞,不忘農村風情,春來桑葉發芽後,便開始撣掃屋子,弄來蠶種,養春蠶,率兒女們開始飼蠶,她以為這是個根本。她看到有米泔水等,便在後邊院子空地上,搭個豬棚,買來一頭小豬,正正經經地養起豬來。
此時,清政府日愈腐敗,甲午一戰,軍事上的敗北,連許多有識之士的心也都涼了一大截。十六歲中秀才的茅盾的父親沈永錫和烏鎮其他一些秀才們一樣,滿腹抱負。一種世紀末的悲愴,一種救國拯民的理想,和社會強烈反差,深深地刺激著他。和茅盾母親訂婚後,他便到嶽父——一個馳名杭嘉湖的婦科名醫陳我如那裏學習中醫。這既作為今後謀生手段,又保持傳統的士大夫風範。但這個年輕秀才的內心深處,卻十分崇尚實業救國。他訂了上海的報紙,關心國家大事,自學數學、聲、光、化、電,以期在國家強大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抱負。在茅盾父親的朋友中,有不少富有才華、勤奮好學,又富有維新思想的人,如盧學溥、沈聽蕉、徐晴梅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茅盾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