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軍在這一帶取得初戰勝利,接著又不斷取得勝利,到9月15日,總共六戰五捷,殲敵三萬餘人,繳槍一萬五千餘支,打破敵人第三次“圍剿”。贛南、閩西兩個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據地進一步擴大,包括二十一個縣,二百五十萬人口,進入全盛時期。
後來,紅軍北上抗日,國民黨複辟,白華山書院也遭劫難,被燒得幹幹淨淨。唯獨鐫刻著毛澤東書寫對聯的泡桐木板,沒有燒壞一點,仍然嵌在書院大門兩側的牆上。
【注釋】
〔1〕主義遵馬列:即“遵馬列主義”。
挽黃公略同誌聯
一九三一年九月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遊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後世繼君來。
這副對聯見於中共湖南省湘鄉縣委宣傳部編《黃公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白雉山《古今楹聯選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版)、曾文軍《毛澤東聯挽黃公略》(《民間對聯故事》1987年第6期)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對聯縱橫談》,又見於《青年文摘》1988年第1期和帝人、麥道著《毛澤東和他的軍事高參》(紅旗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
《毛澤東聯挽黃公略》一文說,1931年9月15日,部隊在轉移中,黃公略率紅三軍開赴瑞金,途經江西吉安東固六渡凹山峽,突遇敵機掃射。他一麵組織隊伍隱蔽疏散,一麵指揮對空射擊,不幸中彈犧牲。犧牲時年僅三十三歲。9月16日下午四時,紅軍在興國蓮塘村舉行追悼大會,主席台上懸掛著兩麵鮮豔的鐮刀斧頭紅旗,正中間鬆柏樹枝簇擁著黃公略的遺像。毛澤東親自主持了大會,朱德等軍委首長和全軍指揮員、該地的赤衛隊員及老鄉們參加了大會。毛澤東並親筆寫下這副挽聯掛於會場主席台兩旁。唐意誠編注《毛澤東盈聯輯注》說,這副挽聯是毛澤東、朱德聯名送的。還有的說,當時曾多次舉行追悼黃公略大會。11月,公略縣成立那天,又隆重舉行了黃公略軍長追悼大會。大會主席台兩側掛了這副挽聯,對黃公略短暫的一生作出崇高的評價。
“而今竟犧牲”,吉水縣革命鬥爭史編篡委員會編《紅潮》第一輯(1960年4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對聯縱橫談》、羅熾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作“如今竟犧牲”。
“堪恨大禍從天落”,上海古籍出版社《對聯縱橫談》、羅熾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作“堪恨大鵬從天落”。大鵬,喻黃公略。從天落:指殞命。
【注釋】
〔1〕黃公略(1898—1931):中國工農紅軍指揮員。1898年1月24日出生於湖南湘鄉興讓鄉桂花樹高模衝(今桂花鄉朝陽村)一個私塾家庭。曾在黃埔軍官學校高級班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夏領導平江起義。他留在湘鄂贛邊區堅持遊擊戰爭。1930年任紅三軍軍長。紅三軍是贛西南的主力紅軍。6月,紅軍第一軍團成立,紅三軍編入第一軍團。在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中,紅三軍在他領導下,起過極大的作用。1931年9月15日,途經東固六渡坳時,遭敵機襲擊,黃公略親自指揮部隊掩蔽,並組織機槍打飛機,敵機的飛彈穿進黃的左腋下,負重傷,抬往黃陂背田塅村,搶救無效,不幸犧牲。當時的中央蘇維埃政府,特別劃出興國以北、永豐西邊、吉水以南,以東固、富田等地區為中心的十個區成立了公略縣。中央軍委將一所紅軍步兵學校命名為公略步兵學校。1932年春,於瑞金城東北麵的葉坪建立了公略亭,以示永久紀念。
〔2〕廣州暴動: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12月11日,由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等在廣州領導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起義。黃公略參加了這次起義。
〔3〕平江暴動:1928年7月22日,共產黨人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湖南平江的革命士兵和農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
〔4〕竟:竟然。
〔5〕堪恨:可恨。從天落:從天降。
〔6〕革命戰爭: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7〕遊擊戰爭:指黃公略在平江起義後,率紅五軍餘部留在湘鄂贛邊區堅持遊擊戰爭。
〔8〕何:多麼。何奮勇:多麼奮勇。
〔9〕後世:後代,指後代之人。君:指黃公略。
戲題興國“四星望月”菜聯
一九三一年秋
上盤下盤,盤疊盤,豬肉、米粉、芋頭片,盤盤裝好菜;
主料配料,料拌料,醬油、辣椒、蒜頭瓣,料料出佳肴。
這副對聯見於劉獻璋《毛澤東撰聯“四星望月”》(《民間對聯故事》1993年第6期)。
1931年秋的一天,在中央蘇區,毛澤東來到興國縣長岡鄉作農村調查。吃午飯的時候,村中劉大娘要用當地人愛吃的拿手菜招待他,她用豬肉片蘸上米粉,下墊芋頭片,拌之以醬油、辣椒粉、蒜頭瓣等調料分別盛在四個盤子裏,三個小盤放在下層,上麵疊放一個大盤,一起放在蒸籠裏蒸。沒多久,就蒸好端在飯桌上。毛澤東看到這大盤疊小盤就感到新鮮,舉起筷子一嚐,真是鮮美極了,忙問在座的人,這菜叫什麼菜?孫大爺回答道:“我們這裏的人,隻知道這麼做,卻叫不出名字。”這時,陪同來的鄉長說:“請您起個名吧。”毛澤東說:“好說,好說,那我就為這菜撰副對聯吧:上盤下盤,盤疊盤,豬肉、米粉、芋頭片,盤盤裝好菜;主料配料,料拌料,醬油、辣椒、蒜頭瓣,料料出佳肴。’橫批是:‘四星望月’。”在場的群眾齊聲讚好。
據舒龍、淩步機《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紀事(1929.1—1934.10)》說,1929年4月“在興國期間,陳奇涵等請毛澤東吃飯,四個炒菜加一個粉蒸籠放在桌上,毛澤東給起了一個高雅的名字:‘四星望月’。此後,‘四星望月’成為興國招待客人的名菜”。
又據鍾貞培《“四星望月”的來曆》(1998年2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說,相傳1929年4月,毛澤東首次來江西興國,住在縣城橫街上的瀲江書院。鄉親們一合計,決定請毛澤東吃一餐興國待客的傳統菜“蒸籠粉魚”。其做法是:先在竹籠裏墊上幾片青菜葉,再鋪上粉幹或芋片,大火蒸熟後,再將拌上薯粉的新鮮魚薄片鋪麵,澆上一層辣椒、生薑、芝麻擂成的糊汁,蓋好稍蒸片刻,即起鍋上桌。當天晚上,毛澤東在桌邊坐定,見桌上花生米、筍肉絲、雪豆和炒雞蛋等四碟小菜圍著一個熱氣騰騰的蒸籠。籠蓋揭去後,原來是一道菜。他挾起塊魚一嚐,又鮮又辣又香,極合湖南人喜辣的口味。毛澤東問道:“這菜叫什麼名字?”大家說:“沒啥名字,毛委員看叫個什麼名字好呢?”毛澤東興致盎然地說:“孔子曰‘名正言順’嘛!你們看四個小碟子,圍著個大蒸籠,就象是四顆星星圍著月亮。我看,就稱它‘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轟然叫好。從此,興國的粉蒸籠就有了個名聞遐邇的名字“四星望月”。現在,這道菜已載入中國名菜譜,還走上了中南海的國宴席。其做法也有“四星”變成了“五星”、“六星”,直至“十星”,成為“眾星捧月”,不僅有粉魚,還有粉肉、粉鴨、粉鵝,菜樣繁多,色味俱佳,是興國人款待客人的上等菜肴。
【注釋】
〔1〕主料:做菜的主要材料。配料:與主料相配的做菜的材料。
〔2〕佳肴:美好的菜肴。
題黃陂聯
一九三一年
黃虎山洞吠白犬;
陂水長流鎖蛟龍。
這副嵌名聯見於謝仁生、謝鳳文《陂水長流人歡笑》(1993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收入吳直雄著《毛澤東楹聯藝術鑒賞》(當代世界出版社,1995年8月版)。
據楊慶旺編著《毛澤東題詞與聯語紀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說,這副對聯創作於第三次反“圍剿”時期。
1930年12月至1931年8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三次戰鬥和生活在黃陂。1930年12月上旬,毛澤東首次率紅軍至黃陂,主持召開了總前委擴大會議,研究第一次反“圍剿”的戰略反攻問題。1931年2月至3月,毛澤東率部在黃陂休整期間,在黃陂下壩召開萬人反第二次大“圍剿”動員大會。1931年8月11日,在反第三次大“圍剿”中,毛澤東率部包圍駐黃陂的國民黨軍毛炳文師,殲滅其四個團。毛澤東對黃陂人民和黃陂的山山水水懷有深厚的感情,因而創作了這副嵌名聯。
【注釋】
〔1〕黃陂:江西省寧都縣的一個小鎮。
〔2〕黃虎:喻指英勇的紅軍。吠:狗叫。白犬:喻指國民黨軍隊。吠白犬:即白犬吠。
〔3〕陂水:象征革命人民的力量。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民間相傳以為能發洪水。一說母龍,無角。《楚辭·九思·宋誌》:“乘六蛟兮蜿蟬。”王逸注:“龍無角曰蛟。”蛟龍:《莊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這裏喻指為害人民的國民黨軍隊。
題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聯(兩副)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
其一
工農堡壘;
民主政權。
其二
學習過去蘇維埃運動經驗;
建立布爾什維克群眾工作。
這兩副對聯見於張世安、張騰飛《毛澤東名聯趣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
1931年11月7日淩晨四點多鍾,紅都瑞金葉坪村東頭樹林中紅軍廣場已是歡歌笑語,江西中央蘇區代表和紅軍、全國總工會、海員代表以及朝鮮來賓已進入廣場,鄰近的群眾也打著火把擠進會場,莊嚴的閱兵典禮即將舉行。檢閱台上正前方懸掛著兩盞明晃晃的汽燈,廣場四周的竹竿上、樹杈上掛著一盞盞燈籠。檢閱台橫梁上掛著“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紅軍檢閱台”的橫幅。天幕上懸掛著馬克思、列寧的木刻畫像,兩邊是中國工農紅軍軍旗。
旭日衝破戰爭的陰霾冉冉升起。身穿紅軍軍裝、腳穿布鞋的毛澤東、朱德、項英、任弼時、彭德懷、王稼祥、陳毅等步入廣場,中國工農紅軍自誕生以來,第一次接受黨和軍隊領導人的檢閱。“紅軍萬歲”“蘇維埃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雷鳴般地回蕩在廣場上空。
當日下午,大會在古老的謝氏家祠葉坪大祠堂開幕,主席台兩側掛著毛澤東撰書的對聯“學習過去蘇維埃運動經驗;建立布爾什維克群眾工作”,主席台前的木板上的八個大字的對聯“工農堡壘;民主政權”也出自毛澤東之手。會場周圍還有毛澤東手書的兩幅口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萬歲!”“蘇維埃是工農勞苦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機關,是革命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有六百多名代表出席的“一蘇大會”曆時十四天(19日上午選舉),於20日下午勝利閉幕。毛澤東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了!話音未落,會場內外頓時沸騰起來,掌聲、鞭炮聲、歡呼聲響徹雲霄。從此,定都瑞金,改端金為“瑞京”,毛澤東當選為中央政府第一任主席。“毛主席”這個稱呼最早由任弼時喊出而從此傳開。
“一蘇大會”結束後,毛澤東隨即在葉坪村樹林中召開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他即席發表演說:“同誌們,我們過去握鋤把子,扛槍杆子,今天又要握起印把子,過去我們隻會種田,會做工,後來學會了打仗,現在我們麵前又擺著一個新課題,還要學會治國安民的藝術,要學建設國家的本領。我們現在的中央政府還是臨時的,我們甚至連國歌、國旗、國徽都來不及製定出來。這沒有什麼關係,孩子都生出來了,還怕取不出名字?沒有國歌,就唱《國際歌》,沒有國旗,就暫時打紅軍的軍旗嘛。”毛澤東最後說:“同誌們,大會選舉我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我沒有別的本事,但有一條:我保證將與同誌們一道,認認真真地工作,真心實意地為工農兵大眾謀利益,希望同誌們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將我們的蘇維埃事業推向前進!”
標題聯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關心群眾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
這副對聯見於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
毛澤東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結論中說:“有兩個問題,同誌們在討論中沒有著重注意,我覺得應該提出來說一說。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群眾生活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工作方法的問題。……”這篇文章編入《毛澤東選集》時用了這兩句話作標題。
戲贈周小舟同誌聯
一九三六年八月
江河移胯下;
螞蟻做波臣。
這副對聯見於1984年《學習導報》雜誌,又見於《對聯》1990年第1期刊載的唐意誠《毛澤東贈聯鄧小平周小舟》、唐意誠、莫道遲《毛澤東與對聯》(《楚風》(雙月刊)1990年第4期)、巫祖才《毛澤東製聯的對立統一思想》(《對聯》1994年第1期)。寫作時間,羅熾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作“約一九三八年”。
據巫祖才說,1936年8月,周小舟從延安啟程去新疆宣傳抗日。新疆軍閥盛世才心狠手辣,不好對付。臨別時,毛澤東見小孩撒尿,觸景生情,吟成這副對聯相贈,鼓勵他藐視困難,勇往直前。
唐意誠、莫道遲文則說,1936年8月,周小舟作為中共談判代表出色地完成了與國民黨談判的任務,被調到中共中央軍委,任毛澤東的秘書。周小舟從內心敬仰毛澤東,連寫字都仿照毛體的風骨和神韻。有一次,毛澤東看見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在身邊撒尿,便對周小舟吟贈了這副對聯。周小舟當即領會了毛澤東寓莊於諧、寓教於樂的命意,立誌不做隨波逐流的“波臣”。兩說謹錄以備考。
【注釋】
〔1〕周小舟(1912—1966):湖南湘潭人,原名懷求,化名元誠、西葦,1937年由毛澤東改為現名。1927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北平臨時市委宣傳部長。1936年到延安,任毛澤東秘書。1937年到抗日前線冀中區工作,任冀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北平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等職。建國後,任湖南省委宣傳部長、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等職。1959年被打成“反黨集團”成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自殺。1981年平反。
〔2〕胯: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裏指兩腿之間。《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3〕波臣:指水族,古人設想江河湖海中的水族也有君臣之分,其被統治的臣仆奴隸,稱為波臣。《莊子·外物》:“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波臣,這裏是鮒魚自稱,後亦借指淹死的人。
題財經工作聯
一九三七年一月
發展經濟;
保障供給。
這是一副準對聯。見於吳吉清《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裏》(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收入唐意誠編注《毛澤東楹聯輯注》。
這副準對聯現在所見有一件手書:係1978年6月20日郵電部發行的一枚《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郵票上麵所印的毛澤東這副對聯手跡。橫寫,無標點符號。
【注釋】
〔1〕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這是1937年毛澤東提出的財經工作的總方針,1942年12月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一文中,再次明確強調了這個總方針。
贈朱德同誌聯
一九三七年三月
度量大如海;
意誌堅如鋼。
這是毛澤東讚揚朱德的兩句話,屬於準對聯。見於《懷念毛澤東同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2月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共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寫作時間,羅熾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作“約一九六七年”。
1937年3月2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舉行開學典禮。朱德發表講話。毛澤東在會上也講了話,並為第二隊學員題詞,內容是:“要學習朱總司令:度量大如海,意誌堅如鋼。”
【注釋】
〔1〕朱德:見《四言詩·祭黃陵文》注。
贈毛澤民聯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柴米油鹽醬醋茶;
槍炮彈藥梭標叉。
這副對聯見於馮都《毛澤民與蘇區貨幣》(《心橋》1994年第3期)。
該文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蘇維埃中央政府任命毛澤民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第一任行長時,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對毛澤民說:‘潤蓮(毛澤民的字)啊!希鈞(毛澤民之妻錢希鈞)當你的家,你當我們蘇區幾百萬人口的家,柴米油鹽醬醋茶,槍炮彈藥梭標叉,擔子不輕哩!’”
【注釋】
〔1〕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代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元雜劇《百花亭》第一折:“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2〕槍炮彈藥梭標叉:這句與上句“柴米油鹽醬醋茶”字數相等,並且也是列舉了幾件事物,一為生活用品,一為軍事物資,同樣都是革命根據地不可缺少的東西,作者並非有意作對,而是脫口而出,妙語天成。清代歐陽兆熊引張燦詩雲:“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件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首詩寫個人生活的變化。但卻從來沒有人將軍旅之事的“槍炮彈藥梭標叉”與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相對並寫入對聯過。
題紀念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
暨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聯
一九三八年三月
國共合作的基礎如何?孫先生雲: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
抗日勝利的原因安在?國人皆曰:侵略陣線是和平陣線的死對頭。
這副對聯見於郭化若《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片斷》(1978年12月28日《解放軍報》)、郭化若《遠謀自有深韜略》(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又見於張貽玖《毛澤東和詩》和帝人、麥道著《毛澤東和他的軍事高參》(紅旗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
1938年3月12日,延安召開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和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前一天夜晚聽說第二天要開大會,毛澤東親自改寫挽聯稿,大約淩晨一兩點鍾,毛澤東又派通訊員陸續送來親自擬的三副挽聯稿,由郭化若照著抄寫。其中有一副就是這副對聯。
“國共合作的基礎如何”,陳國民主編《毛澤東詩詞·對聯心解》、薛衝波主編《毛澤東詩詞聯大觀》、張貽玖《毛澤東和詩》、羅熾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作“國共合作的基礎為何”。
【注釋】
〔1〕孫中山(1866—1925):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逸仙,後化名中山樵。1892年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早年即有誌反清。先組織興中會,1905年創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多次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去職。1914年組織中華革命黨,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蘇俄共產黨的幫助下,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挽王銘章將軍聯
一九三八年五月
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
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
這副對聯見於《對聯》1987年第5期、《書林》1987年第12期,《當代民聲》1990年第2期,又見於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戰爭國民黨陣亡將領錄》一書。
1938年台兒莊戰役中,國民黨軍師長王銘章率部堅守滕縣,使部隊爭得時間完成戰鬥任務,而王銘章本人卻與全師將士壯烈殉難。在武漢,國民政府舉行公祭。1938年5月9日,王銘章將軍的靈柩運抵武漢大智門火車站,武漢各界萬人迎靈,來表達對這位奮勇抗日,以身報國的將軍的追悼和緬懷。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陳紹禹、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聯名送了這副挽聯。
“決心殲強敵”,一作“決心殲頑敵”。
【注釋】
〔1〕王銘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早年參加反清愛國運動,後在四川陸軍軍官學校專攻軍事。193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軍一二二師師長。1937年,在山西娘子關重創日軍。1938年3月任第四十一軍前敵總指揮,在台兒莊(今屬棗莊市)戰役中,率部堅守滕縣,與日軍浴血奮戰,在17日的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198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追認王銘章為革命烈士。
〔2〕奮戰:奮勇戰鬥。守孤城:指王銘章率部固守滕縣。
〔3〕視死如歸:將死看得如同歸家一樣尋常。形容不怕犧牲。《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陳,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
〔4〕本色:本來的顏色。
〔5〕強敵:指日寇。
〔6〕殉國:為國難而獻出生命。以身殉國:三國時代蜀國諸葛亮《將苑·將誌》:“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梁書·韋粲傳》:“下官才非禦侮,直欲以身殉國。”
題抗大聯
一九三八年
不但要有革命熱忱;
而且要有實際精神。
這是毛澤東為抗大的題詞,屬準對聯。手書見於《毛澤東題詞墨跡選》(人民美術出版社、檔案出版社,1984年5月版)。
這副對聯現在所見有一件手書:署名“毛澤東”。豎寫,無標點符號。
【注釋】
〔1〕抗大:即“抗日軍政大學”,全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1937年初,由“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改稱,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學校,校址在延安。毛澤東親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並親自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學員以從部隊中抽調的幹部為主,並招收從全國各地到陝北的知識青年。隨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蓬勃發展,抗大總校1939年遷至華北敵後根據地,並先後在晉東南、晉察冀、山東、延安、淮北、蘇北、晉綏、淮南、蘇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建立分校。“抗大”特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論聯係實際,邊學習,邊戰鬥,邊生產。
勵誌聯
一九三八年
失敗者成功之母;
困難者勝利之基。
這是一副屬準對聯,見於《毛澤東題詞墨跡選》。
這副準對聯現在所見有一件手書:橫寫,有標點符號。上聯句末為逗號,下聯句末為感歎號。
贈呂炎同誌聯
一九三九年四月
堅定的政治方向,
艱苦的工作作風。
這是毛澤東為呂炎的題詞,屬準對聯,見於《毛澤東手書選集》。
毛澤東在這一題詞前還在其他場合多次講過這一內容的話,或寫過類似內容的題詞。後來,毛澤東高度概括的這三句話“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成為指導人們思想行動的準則。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載:1938年4月9日,“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隊開學典禮上講話。要求學員們在抗大期間學到抗日救國這樣一個宗旨。他說:為了實現這一宗旨,第一,要學到正確堅定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靈活的戰略戰術,這樣便能夠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第二,要學作幹部,幹部要把成千成萬的廣大人民變為有組織的隊伍,沒有這樣的隊伍要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可能的;第三,要有不怕任何艱苦,不怕犧牲,向前邁進的決心,革命的過程,像在波濤洶湧的江河中行船,懦弱的人常常動搖起來,不知所措。”
1938年6月,“為抗大畢業證書重新題詞:‘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用以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
1939年2月11日,“為馮福新題詞:‘堅定的政治方向,艱苦的工作作風,二者不可缺一。’”
這副準對聯現在所見有一件手書:署名“毛澤東”。橫寫,上聯句末為逗號,下聯句末無標點符號。
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題詞
一九三九年五月
抗日的現實主義;
革命的浪漫主義。
這副對聯見於何其芳《毛澤東之歌》(《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又見於《毛澤東年譜》(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陳晉《文人毛澤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毛澤東年譜》1939年5月10日:毛澤東“出席在中共中央組織部大禮堂舉行的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紀念大會,並講話。毛澤東還為魯藝成立一周年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
《文人毛澤東》說:魯藝成立一周年的紀念會這天,毛澤東、張聞天、朱德、劉少奇、陳雲、李富春等在延安的主要領導人都來了。毛澤東為“魯藝”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這是他第一次把文藝上兩種主要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放在一起提了出來。他希望文藝創作要有抗日這一現實的政治內容,也要有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
現在所見有一件手跡,見文化部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主辦《新文化史料》1992年第六期。豎寫,無標點符號。無署名。
【注釋】
〔1〕魯迅藝術學院: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的文藝團體,發起人為毛澤東、周恩來、成仿吾、周揚等。辦學宗旨是:以馬列主義的理論與立場,在中國新文藝運動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文藝理論和實際,訓練適合今天抗戰需要的大批藝術幹部,團結與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才,使“魯藝”成為實現中國共產黨文藝政策的堡壘和核心。藝術學院以魯迅的名字命名,不僅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導師,並且表示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
題延安新市場聯
一九三九年
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國自由權。
這副對聯見於《延安革命紀念建築》(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1981年5月10日《文彙報》,嚴恩萱、楊遵賢《毛澤東對聯輯釋》(《贛南師院學報》1983年第4期),1983年12月7日《湖南日報》,收入廖蓋隆、胡富國、盧功勳主編《毛澤東百科全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10月版)。寫作日期,《毛澤東百科全書》作”1941年3月”,《文彙報》作“1939年”。劉濟昆《毛澤東詩詞全集》作“1939年7月”。謹錄以備考。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在《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中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政治口號。毛澤東將其鑲嵌於聯語中,寫了這副對聯。
崔向華、世一《舒同與毛澤東》(1996年1月28日《文彙報》)說,建“延安新市場”是當時延安的一大盛事。舒同題榜書:“延安新市場”。毛澤東寫了這副對聯。這是目前所知道的兩位書家唯一的一次合作。另據樊昊《毛澤東和他的軍事顧問》(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說,延安新市場建成後,邊區政府請毛澤東為市場的門樓題詞,毛澤東因很忙,說:“郭化若同誌的字寫得很不錯,還是由他寫吧。”市場門樓上方的橫匾和兩邊立柱上刻的對聯均為毛澤東授意郭化若所寫,但署名為“毛澤東題”。樊昊又說,現在門樓上麵橫匾已不見,刻在立柱上的對聯字跡清晰。錄以備考。
樊昊《毛澤東和他的“顧問”》(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附錄一幀照片,並說:“這是1939年毛澤東親擬,郭化若受毛澤東委托書寫的長聯”。
本書編著者按:從這幀照片字跡來看,橫匾當為舒同所書,立柱上的對聯為郭化若所書。
【注釋】
〔1〕延安新市場:1938年10月,延安被日寇飛機狂轟濫炸,舊市場成為廢墟。1939年在南郊建立新市場。
〔2〕邊區:中國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幾省之間所建立的革命根據地。這裏指陝甘寧、晉綏等邊區。
挽郭沫若父郭朝沛先生聯
一九三九年七月
先生為有道後身,衡門潛隱,克享遐齡,明德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壇宗匠,戎幕奮飛,共驅日寇,豐功勒石勵來茲。
這副對聯見於郭沫若兄弟合編《德音錄》石刻本,嚴恩萱、楊遵賢《毛澤東對聯輯釋》(《贛南師專學報》1983年第4期),《重慶文史資料》第14輯,又見於汪林《國共兩黨要人挽郭沫若父聯》(《對聯》1989年第5期)。
1939年7月3日,郭沫若的父親郭朝沛在四川樂山老家病逝,享年八十六歲。郭沫若當時在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他聞訊後,偕夫人於立群星夜奔回原籍治喪。由於郭朝沛在當地聲望很高,加之郭沫若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因而治喪期間收到挽聯近三百副。其中,既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也有國民黨軍政要員送的挽聯。
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吳玉章、林伯渠、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等以“世侄”的名義聯名送了這副挽聯。
當時正在蘇聯治病的周恩來也送了挽聯,聯文是:
功在社稷,名滿寰內,當代文人稱哲嗣;
我遊外邦,公歸上界,遙瞻祖國吊英靈。
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送的挽聯是:
公是地上神仙,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子為人倫表率,威不能屈,貧不能移。
當時在華北戰場抗戰的八路軍將領林彪、賀龍、劉伯承、陳光、左權、徐向前聯名送的挽聯是:
國難方殷,竟喪長者;
明德之後,必有達人。
下聯語出《左傳·昭公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
聶榮臻、呂正操送的挽聯是:
有子文名滿天下;
惟公潛德式人倫。
八路軍八位將軍在致郭沫若的唁電中說:
先生純孝性成,知必逾恒哀毀,國家多難,望即墨絰從戎,共驅日寇;他日恢複中原,祠前報捷,亦可少慰老封翁於九泉矣。
“明德通玄超往古”,劉濟昆《毛澤東詩詞全集》作“明德通玄趨往古”。
【注釋】
〔1〕郭朝沛(1853—1939):字膏如。四川樂山人。早年失學,自十三四歲開始從事釀酒、兌換銀錢、糶納五穀等生意,終生為家業奔走於四方,饑渴無常,寒暑不避。在兒輩的教育問題上很費苦心。為人樂善好施,除行醫治病外,鄉中公益事如興學校,設義渡,造橋梁,辟道路等都率首倡成,在當地聲望很高。
〔2〕先生: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孟子·告子下》:“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有道: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禮記·春官·大司樂》:“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鄭玄注:“道,多才藝者。”《論語·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有道,有道德者。”這裏指東漢名士郭泰。郭泰,山西人,博學通經,曾為洛陽太學生首領,名聲很大。朝廷屢次征召,郭泰皆不就。隱居閉門授徒,生徒數千人。後身:佛教有“三世”的說法,後身為轉世之身。唐代李白《答湖州迦葉司馬》:“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先生為有道後身:這裏是把郭朝沛比作郭泰轉世。
〔3〕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潛隱:潛藏隱狀。衡門潛隱:指郭朝沛終身在樂山生活,不曾謀取官職。
〔4〕克:能夠。享:享有。遐齡:高齡,長壽。《魏書·常景傳》:“以知命為遐齡。”
〔5〕明德:完美的德性。《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宋代朱熹《大學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通玄:通曉玄妙之理。漢代張衡《東巡誥》:“皇皇者鳳,通玄知時。”
〔6〕哲嗣:猶言“令嗣”,對人子嗣的美稱。宗匠:大師,指學問技藝為眾所推崇的人,這裏指郭沫若。
〔7〕戎幕:軍府。《北齊書·皮景和傳論》:“皮景和等爰自霸基,策名戎幕……位高望重,鹹隨本願,亦各遇其時也。”奮飛:鳥類振翼飛翔,這裏是高舉遠引的意思。
〔8〕勒:雕刻。勒石:刻文於石。《隋書·史萬歲傳》:“於是勒石頌美隋德。”來茲:來年,今後。《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挽楊裕民同誌聯
一九三九年七月
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於先生猶見典型。
這副對聯見於《青年時代》1984年第12期、1989年《遷安英烈人物專輯》、顧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編《中國對聯大辭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2月版)。
1939年7月21日,原冀東抗日聯軍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總部幹部楊裕民,因長期轉戰,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八路軍總部由朱德總指揮主持,召開了追悼大會。毛澤東寫了這副挽聯。
【注釋】
〔1〕楊裕民(1889—1939):原名彥倫,字燦如,又名裕民,排行十三。河北省遷安縣人。高等工業專門學校畢業,留學美國。回國後在河北省工業學院任教授多年。結交愛國革命人士,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七七事變”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與策劃冀東抗日工作。1938年被推為冀東抗日聯軍政治部主任。同年冬,奉八路軍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電召,去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工作,1939年7月21日在山西屯留因病逝世。
〔2〕風雨飄搖:比喻國家動蕩不安。《詩·豳風·鴟鴞》:“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
〔3〕我輩:我們這些人。特:特別地。擔荷:用肩挑起。《國語·齊語》:“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這裏作名詞用。
〔4〕燕:古國名,在今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端。趙:古國名,在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河南省部分地區。燕趙:這裏泛指河北一帶。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語出唐代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
挽平江慘案死難烈士聯
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日寇憑陵,國難方殷,槍口應當向外;
吾人主戰,民氣可用,意誌必須集中。
這副對聯見於1939年8月13日延安《新華日報》。挽聯前有“新四軍平江嘉義留守通訊處遇害同誌千古”字樣,署名“毛澤東挽”。後收入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第十八卷《塗正坤》(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中國共產黨英烈小傳》,又見於廖蓋隆、胡富國、盧功勳主編《毛澤東百科全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製造了轟動全國的“平江慘案”。慘案發生後,中共中央於8月1日在延安南門外體育場隆重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親自主持大會,在會上發表了《必須製裁反動派》(《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的演說,並送了這副挽聯。其他領導人也送了挽聯:
會場正中懸掛著中共中央的挽聯:
在國難中惹起內訌,江河不洗古今憾;
於身危時猶明大義,天地能知忠烈心。
周恩來送的挽聯是:
長夜輒深思,團結精誠,仍是當今急務;
同胞須猛省,猜疑磨擦,皆蒙日寇陰謀。
劉伯承、徐向前送的挽聯是:
會集英傑於湘鄂贛邊,生而英,死而烈,唯恨抗戰方殷,遽爾平江遭暗殺;
豎立旌旗在冀魯豫境,我漸強,敵漸弱,正期大勳克集,那堪朔北奠幽靈。
“槍口應當向外”,唐意誠編注《毛澤東楹聯輯注》作“槍口應當對外”。
【注釋】
〔1〕平江慘案:1939年6月12日,駐湖南平江的楊森奉蔣介石密令,勾結地方反動勢力,派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包圍新四軍平江嘉義通訊處,假借“商談抗日緊急事宜”,將中共湘鄂贛特委書記、新四軍平江留守通訊處主任塗正坤引出辦事處。塗正坤剛出大門,即遭槍殺。隨後,敵人衝入留守處,逮捕了抗日幹部二十餘人,並且當即殺害了特委秘書吳淵、湘鄂贛特委組織部長羅梓銘、省委組織部長曾今聲、湘鄂贛特委財政部長吳賀泉以及趙祿英等人。
〔2〕憑陵:同“馮陵”,侵擾之意。王儉《太宰褚彥回文碑》:“嗣王荒怠於天位,強臣憑陵於荊楚。”
〔3〕方:正在。殷:深重。
〔4〕槍口應當向外:塞克詞、冼星海曲《救國軍歌》:“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們是鐵的隊伍,我們是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自由人!”
〔5〕民:人民。氣:氣勢。
代中共中央撰挽平江慘案死難烈士聯
一九三九年八月
頑固分子,罪不容誅,挾成見,作內奸,專以殘害愛國英雄為能事;
共產黨員,應該警惕,既堅決,又靈活,乃是對付民族敗類之方針。
這副挽聯見於中共平江縣委黨史辦編《平江慘案史料彙編》,並收入唐意誠編注《毛澤東楹聯輯注》。
這是毛澤東代中共中央撰寫的一副挽聯,掛在當時在延安召開的追悼大會上。
【注釋】
〔1〕平江慘案:見《挽平江慘案死難烈士聯》注。
挽白求恩大夫聯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萬裏跋涉,樹立國際和平,堪稱共產黨員模範;
一腔熱血,壯我抗戰陣壘,應作醫界北鬥泰山。
這副挽聯見於楊慶旺《毛澤東題詞與聯語紀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939年11月12日五時二十分,白求恩逝世。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白求恩大會。毛澤東在百忙中參加了白求恩追悼會,並代陝甘寧邊區政府寫下了這副挽聯和挽詞。挽詞是:
學習白求恩同誌的國際精神,學習他的犧牲精神、責任心與工作熱忱。
12月21日毛澤東還專門寫下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共產黨員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文章最後說:“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注釋】
〔1〕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914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科。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6年德意誌法西斯武裝幹涉西班牙革命時,隨加拿大誌願軍奔赴馬德裏,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率領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前來中國。1939年因搶救傷員感染中毒,醫治無效,同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縣逝世。
挽蔡元培先生聯
一九四○年三月
學界泰鬥;
人世楷模。
這副對聯見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又見於嚴恩萱、楊遵賢《毛澤東對聯輯釋》(《贛南師專學報》1983年第4期),顧平旦、曾保泉《對聯欣賞》(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10月版),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1月版)。
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3月7日毛澤東特向蔡元培家屬致唁電:“孑民先生,學界泰鬥,人世楷模,遽歸道山,震悼曷極!”(1940年3月8日重慶《新華日報》)4月14日,延安文化界在中央大禮堂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送的花圈挽詞是“老成凋謝”。
【注釋】
〔1〕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890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1904年與陶成章組織光複會,任會長。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留學。1911年武昌起義後回國。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4年,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侯補中央監察委員。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和監察院院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參與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和其他愛國人士。1937年上海淪陷後移居香港,讚成國共合作。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遺著編為《蔡元培全集》。
〔2〕泰鬥:泰山北鬥的簡稱。《新唐書·韓愈傳讚》:“唐興,……愈遂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舊時泰山為五嶽之首,北鬥為天上最明之星,故用以比喻名望很高,眾人仰慕的人。
〔3〕人世:人間。楷模:模範,典型。《後漢書·盧植傳》:“故北中郎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
挽徐謙先生聯
一九四○年九月
存亡攸關,抗戰賴持久,而今正是新階段;
死生同慨,團結須進步,豈能再抄舊文章。
這副對聯見於沉翀《風騷長留天地間》(《曆史大觀園》1989年第6期)、劉濟昆《毛澤東詩詞全集》、巫祖才《毛澤東製聯的對立統一思想》(《對聯》1994年第1期)。
1940年9月26日,主張抗戰與合作的國民黨元老徐謙在香港病逝。毛澤東送了這副挽聯。
周恩來,鄧穎超也聯名送了挽聯。聯文是:
國難方殷,老成凋謝,願先生精神不死;
抗戰正急,團結瀕危,幸同胞萬眾一心。
【注釋】
〔1〕徐謙(1871—1940):名謙,字季龍,安徽歙縣人,清末進士,國民黨元老。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司法部長。1919年出席巴黎和會,拒絕在有損中國主權的條約上簽字。擁護孫中山1924年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主張國共合作。抗戰期間,曾到南洋宣傳抗日。彌留之際曾言:“國難非團結一致不能成就,政治非根本澄清,國家永無清明之日”。1940年9月病逝於香港。
〔2〕攸:語助詞,無義。《詩·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攸關:所關。
〔3〕賴持久:有賴於打持久戰。
〔4〕新階段:指抗戰爆發、特別是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合作抗日。
〔5〕慨:感慨。《詩·王風·中穀有蓷》:“有女仳離,慨其歎矣。”死生同慨:死亡、生存同懷感慨。
〔6〕舊文章:指抗戰之前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反共剿共政策。
挽張衝先生聯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大計賴支持,內聯共,外聯蘇,奔走不辭勞,七載辛勤如一日;
斯人獨憔悴,始病熱,繼病瘧,深沉竟莫起,數聲哭泣已千秋。
這副對聯見於1941年11月9日《新華日報》,又見於懷恩《周總理生平大事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1941年8月11日,國共兩黨談判,國民黨代表張衝病逝。8月13日,毛澤東為張衝逝世發給其家屬唁電,電文是:“驚聞淮南先生逝世,至深哀悼,特電致唁。”(1941年8月16日《解放日報》)。
同年11月9日在重慶夫子池新生活運動服務所禮堂舉行追悼會。毛澤東與吳玉章、陳紹禹、鄧穎超等七名中共參政員聯名送了這副挽聯。
周恩來也送了挽聯:
安危誰與共?
風雨憶同舟。
“始病熱”,劉濟昆《毛澤東詩詞全集》、羅熾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作“始病寒”。
【注釋】
〔1〕張衝(1902—1941):字淮南,浙江樂清人,國民黨員。早年專攻俄文,並赴蘇聯考察,曾與馮玉祥等發起組織中蘇文化協會,推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35年冬國共和平談判開始接觸。1936年張淮南來到陝北。“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談判,張淮南作過國民黨代表之一,為國共合作、團結抗日作過許多有利於人民的工作。抗日戰爭期間,任大本營第六部主任秘書,後任軍委辦公廳顧問處處長。1941年3月兼國民黨中組部副部長。1941年8月11日病故於重慶。
〔2〕大計:指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大計。
〔3〕七載:七年。1935年至1941年8月,七年間張衝為國共合作、團結抗日辛勤工作。
〔4〕斯人:此人。憔悴:困頓萎靡的樣子。斯人獨憔悴:語出唐代杜甫《夢李白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裏指張淮南積勞成疾。
〔5〕始病熱:開始時發燒,患熱病。
〔6〕繼發瘧:隨後患瘧疾。
〔7〕深沉竟莫起:病勢沉重而逝世。
〔8〕千秋:即千年。數聲哭泣已千秋:幾聲哭泣悲傷之後,就與先生永別了。
挽劉誌丹同誌聯
一九四三年
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
這副挽聯見於陝西省保安縣劉誌丹墓碑誌、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三卷《劉誌丹》(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中央檔案館編《毛澤東手書選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10月版),又見於廖蓋隆、胡富國、盧功勳主編《毛澤東百科全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10月版),還見於高凱、於玲主編《毛澤東大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版)。《毛澤東手書選集》標明“為劉誌丹烈士紀念碑題——一九四三年”。
為了紀念劉誌丹,1936年黨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誌丹縣。1941年開始興建陵園。1942年劉誌丹犧牲六周年時,毛澤東題詞:“我到陝北隻和劉誌丹同誌見過一麵,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1943年5月2日,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人民在誌丹縣為劉誌丹舉行隆重的公葬典禮。4月,劉誌丹烈士的遺骨由子長縣(瓦窯堡)遷葬於誌丹縣新建成的烈士陵園。4月23日,他的靈櫬途經延安時延安各界一千五百多人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會。大會由當時的西北局書記高崗主持,朱德、任弼時、博古、林伯渠等中央領導講了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送了親筆題寫的挽聯、挽詞。毛澤東寫了這副挽聯。同年5月2日,毛澤東還為劉誌丹烈士陵園紀念塔題詞:“革命烈士紀念碑”。(見1943年5月6日《解放日報》)。
這副挽聯現在所見有一件手書:上下聯寫在一行內,橫寫,無標點符號。下一行有“紀念劉子丹同誌毛澤東”字樣。
周恩來送的挽詞是:
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誌丹。
朱德送的挽詞是:
紅軍模範
林伯渠送的挽聯是:
長使丹心貫日月,拚將熱血洗乾坤;
拯民衛國更忠黨,史績不刊千古存。
彭德懷送的挽詞是:
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死,西北之光,民族俊傑。
葉劍英送的挽聯是:
懿唯誌丹,革命英雄,國際主義奮誌堅行;
裹革沙場,雖死猶存,紀念先烈以啟後人。
4月19日,子長縣公祭劉誌丹烈士大會上董必武親筆題寫的挽聯是:
誌士求仁,飛度黃河勤討賊;
丹心救國,誓掃倭奴不顧身。
《謝覺哉日記》1943年4月21日載,為政府邊參作奉安誌丹同誌陵聯:
龍戰當年,巨星遽殞天無色;
鶴歸何日,忠骨長埋土亦香。
創始著蓋世事功:階級解放,民族解放,人類解放;
永遠是我們模範:誌氣超群,道義超群,謀略超群。
“又作陵前碑頭聯”:
功業非以前任何人物可比;
精神長活在百萬群眾當中。
全黨向你學習,大家跟著前來,是民族優秀的象征,是階級解放的標幟,誓完成你未竟事業,誓學習你卓特品能。
【注釋】
〔1〕劉誌丹(1903年10月4日—1936年4月14日):陝西保安(今誌丹縣)人。又名景桂。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初轉為中國共產黨員。1926年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秋畢業後隨軍北伐。後被派到西北軍馬鴻逵部擔任黨代表兼政治處長。大革命失敗後從事中共的地下工作。1928年5月與唐澍等領導渭華起義,曾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1928年秋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1929年7月曾當選為中共陝西省委候補委員。“九·一八”事變後,曆任西北反帝同盟軍副總指揮兼第二支隊長、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參謀長、陝甘邊區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參謀長、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曾遭到“左”傾路線的迫害。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曾任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辦事處副主任、紅二十八軍軍長、紅軍北路軍總指揮。1936年3月率紅二十八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先鋒軍東渡黃河時,遭到國民黨政府軍的阻擊,於4月14日在山西中陽三交鎮犧牲。
挽蔡和森、蔡暢母葛太夫人聯
一九四三年
老婦人新婦道;
兒英烈女英雄。
這副挽聯見於巫祖才《革命母親葛健豪聯話》(《對聯》1992年第2期)、巫祖才《毛澤東製聯的對立統一思想》(《對聯》1994年第1期)。
葛健豪太夫人是蔡和森、蔡暢的母親,向警予的婆婆。
蔡暢送的挽聯是:
生我教我,火坑救我,糞土綱常人偉大;
上學留學,桑梓辦學,金石知能品潔高。
【注釋】
〔1〕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鄉永豐(今屬雙峰縣)人。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與毛澤東同學,並一起發起組織新民學會。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在廣州犧牲。
蔡暢(1900—1990):湖南湘鄉永豐(今屬雙峰縣)人。蔡和森之妹,新民學會會員,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轉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回國。曾任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全國婦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
葛太夫人:即葛健豪(1865年8月17日—1943年3月16日),湖南湘鄉荷葉(今屬雙峰縣)人。蔡和森和蔡暢的母親、向警予的婆婆。四十九歲時就讀於湖南女子教員養成所,後在家鄉創辦湘鄉縣立第一女子簡易職業學校。1919年隨蔡和森、向警予、蔡暢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回國後在長沙湖南平民女子職業學校任校長。1943年3月16日逝世,享年七十八歲。
〔2〕婦道:為婦的道理。
〔3〕英烈:唐代李白《贈張相鎬》(其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兒英烈:指葛健豪之子蔡和森。英雄:唐代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君王自神武,駕駛必英雄。”女英雄:指葛健豪之女蔡暢和兒媳、蔡和森之妻向警予。向警予(1895—1928):湖南漵浦人,土家族。1915年畢業於周南女校,後回漵浦任縣立女校校長。1919年參加新民學會。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在法國同蔡和森結婚。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中共中央婦女部長,後又任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1924年領導上海絲廠女工罷工和南洋煙廠工人罷工。1925年去蘇聯入東方大學學習。1926年底,與蔡和森感情破裂。1927年回國,在武漢總工會宣傳部和中共漢口市委宣傳部工作。“七·一五”政變後,留在武漢,負責中共湖北省委宣傳工作。中共二大、三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28年3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同年5月1日就義。
贈嚴炳武同誌聯
一九四三年
埋頭工作;
努力學習。
這是毛澤東為嚴炳武的題詞,屬準對聯,見於《毛澤東題詞墨跡選》。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作戰逐步轉向敵後解放區戰場,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陝甘寧邊區和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在財政經濟上日益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於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針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黨中央再次強調走生產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學人員和人民群眾響應號召,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1942年12月,黨中央總結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和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經驗,召開了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毛澤東為生產英雄們題寫了獎狀。其中有一則即為這副題詞。
這副準對聯現在所見有一件手書:有“為嚴炳武同誌書毛澤東”字樣。豎寫,上聯句末為逗號,下聯句末無標點符號。
挽朱德母鍾太夫人聯
一九四四年四月
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
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這副對聯見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1886—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1944年4月12日《解放日報》,又見於陝西人民出版社《楹聯故事選》。又見於沉翀《風騷長留天地間》(《曆史大觀園》1989年第6期)。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噩耗輾轉傳到延安。在延安紀念“三八”節的大會上,蔡暢宣布了這一消息,號召婦女學習鍾太夫人勞動終身和勤儉持家的精神。3月25日,《解放日報》發表了《朱母鍾太夫人傳略》。朱德1944年4月5日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母親的回憶》(1983年收入《朱德選集》時改題《回憶我的母親》),悼念鍾太夫人。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一千多人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了追悼朱德母親逝世大會,毛澤東參加了追悼大會,並送了這副挽聯。
黨中央送的挽聯是:
八路功勳,大孝為國;
一生勞動,吾黨之光。
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發、楊尚昆、任弼時、康生、洛甫、李富春、王若飛聯名送的挽聯是:
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
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保好家風。
謝覺哉送的挽聯是:
紅星入懷,蓋世勳名光子舍;
白雲在望,漫天晴澹隕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