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早朝,蘇哲召集大魏身在洛陽的文武重臣,共商伐漢大計。
眾臣經過一番唇槍舌戰,最後卻得出了出奇統一的意見:
時至如今,用奇兵險計滅漢已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唯有用陽謀正麵平推。
如今劉備隻握有雍涼二州之地,涼州人口少,土地貧瘠,雖然出產西涼鐵騎,卻遠不及雍涼重要。
而雍州的核心,就在於長安。
原本蘇哲打算是從中原和益州,兩麵夾擊,同時對長安城發動進攻。
但眼下益州雖已拿下,但劉備臨走之前,遷走了漢中二十萬百姓,導致漢中空虛,無法為伐漢大軍做後盾,至少要經過兩年的遷民充實,方才能有用。
蘇哲卻等不了兩年,所以益州方麵沒辦法發動實質性進攻,隻能靠虛張聲勢,稍稍牽製漢軍。
那麼這種情況下,進攻長安,就隻能從中原發兵,蒲阪關,武關和潼關,則成了進攻長安的三條通道。
此三關,蒲阪津位於河東郡,武關位於南陽郡,潼關則直麵大魏帝都洛陽,也是距離最近,運糧最方便的一條大道。
蘇穀要攻長安,自然是別無選擇,隻有以偏師從蒲阪津和武關進攻,自率主力大軍,從洛陽出發,直搗亂潼關。
進攻的戰術方略定下,蘇哲沒有過多的拖泥帶水,立刻下詔,命下之兵向洛陽,宛城和安邑三城聚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在出發之下,全國的總動員令已提前下達,數以百萬斛計的糧草,從冀州,兗州,豫州等各州,源源不斷的送生前線。
這一次,除了鎮守益州,並幽北部邊境,以及其餘下要害關隘的兵馬,蘇哲總計將調動近四十萬大軍伐漢。
其中,蒲阪津方向,大漢名將徐晃,將率郭淮,郝昭,鞠義,李通等大將,率六萬雄兵,兵臨黃河,進逼河對岸的蒲阪關。
南陽方麵,蘇哲則命呂蒙為統帥,率文聘,淩操等大將,由宛城而發,出武關,從西南方向對長安發動進攻。
中路大道方麵,蘇哲將親率二十八萬大軍,以賈詡,張春華為謀士,顏良,黃忠,文醜,張繡,鄧艾,張任,太史慈為將,禦駕親征,兵出函穀關,直逼潼關。
這一次,蘇哲將不再保留,要起傾國之兵,誓滅偽漢,一統下。
伐漢的旨意下達,下沸騰,各軍開始集結。
漢國在洛陽一線,密布有細作,很快便有急報,秘密的送往了長安城。
長安,皇城。
金殿上,劉備高坐龍座,手握著雪片似的急報,灰白的臉上寫著凝重二字。
啪!
手中情報扔在案幾上,劉備俯視群臣,沉聲道:“眾位愛卿,想必你們已聽到了風聲,蘇賊正在集結兵馬,很快就會入侵我大漢,爾等可有何應對之策?”
大殿立刻炸開了鍋,驚慌與憤慨的氣氛交織成一起,令大殿陷入了爭論之中。
大部分人主張將弘農郡一線兵馬,統統都撤回到潼關來,依靠潼關險,阻擋魏軍入侵。
而馬超關羽這樣的重將,則急於為死去的兄弟兒子報仇,主張率主力兵出潼關,於陝縣一帶跟魏軍進行決戰。
同樣也有謀臣為劉備獻計,派人前往並州塞外,與鮮卑匈奴聯手,邀他們進攻並幽邊境,兩麵夾擊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