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作為世族中的一員,現在為了避他蘇哲,卻不惜去投奔董卓這個曾經的世族公敵,也真是夠諷刺的了。
“果然世上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董卓,你盼了這麼多年,終於盼到了有世族主動跟你穿一條褲子,應該很欣慰了吧……”
蘇哲眼中流轉著諷刺。
“楚公,那司馬懿逃往上黨,應該是去投奔董卓,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顏良問道。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等本公滅掉董卓之後,再將他司馬氏一族一並滅掉唄。”
蘇哲不屑一哼,揚鞭一指北麵:“傳令大軍,改道北上,直奔壺關!”
號令傳下,十七萬步騎大軍,即刻改道北上,由井關穿越太行山,進入上黨郡,向壺關重鎮挺進。
上黨一郡,南麵是太行山與王屋山餘脈東西橫臥,與河內郡形成了然分界。
該郡西麵方向,又有一條中條山南北斜臥,與河東郡形成分界。
而其北部和東部,則是太行山主脈阻擋,跟晉陽所在的太原郡盆地,以及冀州,也形成了然的屏障。
這樣四麵環山的地形,使得上黨郡形成了居高臨下,卻又表裏山河的地形,自古以來便易守難攻,乃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就如同蜀地一樣,秦嶺比太行山更為險峻,但在崇山峻嶺之中,卻依舊有不少穀道,可以勉強貫通內外。
上黨郡也是一樣,其中最為平坦的一條道路,就是自北向南的太行徑。
這麼徑道起於河內郡,再北經過井關進入太行山,再經過高都城,泫氏城,最後抵達壺關。
是條道路,其實隻是相對而言,這條太行徑道路狹窄,寬不足五步,蜿蜒盤旋,崎嶇不平,比平原上的大道難走何止幾倍。
不過蘇哲和他的將士們,連盧龍塞那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古道都走過了,再走一遍太行徑也就不算什麼。
十七萬大軍進入太行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路長驅直入。
董卓方麵,有感於自己兵馬數量,以及不善於城防戰的劣勢,便將大部分兵力都撤到壺關,全力據守這座上黨郡最關鍵的城池。
於是,蘇軍北上,不消一兵一卒,便輕鬆拿下了高都等沿途城池,時年春初,兵鋒直抵壺關城下。
鑒於初春已近,為了不影響春耕,也不至於陷於春水泥濘之中,蘇哲大軍一兵臨壺關,就先發動了一場規模不的進攻。
是日午後,飽餐後的蘇軍將士,對壺關城發起了猛攻。
巍巍關城一線,數百張雲梯密布,無數的蘇軍爭先恐後的爬上雲梯,殺聲如驚雷般陣陣而起,響徹了太行山穀。
蘇軍將士在猛攻關城,蘇哲則立馬關城前,一麵主持大局,一麵觀察這壺關形勢。
隻見這壺關城北麵有百穀山,南麵又有雙友山,兩山高聳入雲,中間形成了一片壺狀的空隙,關城建在這樣的地形上,怪不得要起名壺關。
而蘇哲正在進攻壺關東麵這一段城牆,長不足一百五十步,地勢實在是太窄,他的大軍雖多,卻無法展開,發揮不出兵力上的優勢。
攻城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麵。